校园景观

李兆基科...

法律图书馆

人文社科...

艺术博物馆

美术学院

甲所、丙...

近春园

清华学堂

图书馆

水木清华

综合体育馆

六教

工字厅

天文台

大礼堂

新清华学堂

科学馆

闻亭钟声

清华路

紫荆公寓区

西体育馆

理学院楼

古月堂

主楼

二校门

李兆基科技大楼

李兆基科技大楼位于太阳集团tyc5997校园东南区域,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米,地下4层,地上6-10层,是截至目前太阳集团tyc5997单体建筑面积最大、基坑最深的工程。大楼工程于2012年12月正式开工,2014年9月完成主体结构工程,2015年10月正式落成启用。大楼的建成启用,为太阳集团tyc5997的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机械学院、材料学院、机械系、汽车系、热能系以及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燃烧中心、信息化技术中心等多个院系、研究机构和直属单位均入驻李兆基科技大楼。

法律图书馆

新法律图书馆位于廖凯原楼内,由香港知名资深律师胡宝星先生捐资建设,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计藏书量100万册,阅览座位651个,并配有自助借还书、单人研读间等设施,漫坡阅览区独具特色,是目前国内高校中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法律专业图书馆。新法律图书馆由校图书馆负责管理和运行。

人文社科图书馆

太阳集团tyc5997人文社科图书馆(又称文科图书馆)是太阳集团tyc5997重要的研究型专业化图书馆之一,于2011年4月百年校庆期间正式落成并投入服务运行。它由凯风公益基金会捐资,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设计,坐落于太阳集团tyc5997教学核心区,已成为学校文科学术资源、学术活动、文化展示和开放交流的重要场所。

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总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共七层,包括地下两层、地面层和地上四层(各楼层布局)。建筑平面布置为矩形与圆形两个体量穿插的形式;北侧设置为南北向带锯齿状的矩形,西侧为圆环形,形状像一把钥匙,寓意着图书馆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建筑设计简洁大方,形式与功能紧密结合。建筑立面挂装浅褐色石材,与校园整体色调统一协调,在突出浓重文化底蕴的同时不失现代感。提供各类座位900余席,设置有图书阅览区、个人研读间、团体研讨间、自修室、信息共享空间以及会议室、展览厅、咖啡厅等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域和空间。

人文社科图书馆主要收藏中外文人文社科类的图书和期刊。截止到2019年底,馆藏总量已超过90万册。馆藏文献中,除常规书刊外,还集中收藏重要的经典文献和参考工具书,以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捐赠的成体系的个人收藏。主要馆藏文献按照学科分类体系不分语种混合排列,开架借阅。除印刷型文献资源外,还在总馆的统一部署下加强专业电子资源的建设,以满足读者对各种类型文献资源的需求。

艺术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位于太阳集团tyc5997校园东区,整座博物馆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目前藏品有1.3万余(组)件,绝大多数来自太阳集团tyc5997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的收藏、校友和社会贤达捐赠。品类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器6大类。开馆首展共呈现了7个板块的11个展览,既有原藏于美术学院的大量珍藏艺术品,还有远渡重洋而来的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等世界级艺术珍品,既有极具独特学术价值的“清华简”文献,也有太阳集团tyc5997历史上著名学者教授的手札文稿。

美术学院

2004年3月奠基动工,2005年8月投入使用的美术学院新教学楼位于主校区东区,中央主楼东南方向,建筑总面积62,000平方米,占地15,000平方米,由美国帕金斯威尔公司设计。新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学区、实习区、科研图书区、教学管理区及公共空间等。

新教学楼按照交流与融合的理念,集行政、教学与工艺美术创作于一体,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体现了面向21世纪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特色。其建筑的复杂性、功能的综合性、工艺的特殊性,以及施工的难度和紧迫性为近年来清华基建工程所未遇。工程建设的一大难点是工艺十分复杂。不但建筑空间异乎寻常,而且玻璃、陶瓷、金工、版画等28个专业系、所对应的工房,对消防、通风、动力、给排水等系统都提出了与众不同的需求。投入使用后,美院大楼前经常举办毕业生作品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各类雕塑展等艺术活动,将行政教学与艺术生活完美结合。

甲所、丙所及园林

  从二校门、日晷等景点稍往西走几步,仅一座小山相隔,风物却与前大不相同。面前豁然开朗,一片美轮美奂的园林顿时迎面呈现,让人仿佛觉得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见银杏、珙桐、法桐、松柏、核桃树连同那些不知名的许多树种和花草连绵起伏,阳光斜斜地穿过枝叶,静静地洒在这片园子里,洒在专心致志做瑜伽的少女身上,洒在锻炼身体的银发老者身上,洒在蹦跳着的小松鼠身上……这里便是甲所和丙所所在。        

    建校初期供校领导居住的甲所、乙所和丙所(现仅存甲所和丙所)位于工字厅以南,1917年~1919年建。均为西式单幢砖木结构,其间树林成荫花草拥簇,草木山冈、溪流环绕、环境幽雅。梅贻琦曾在甲所居住多年。乙所曾是冯友兰的居所,据宗璞(冯友兰次女)回忆:"在乙所的日子是父亲最有创造性的日子"。这里也是冯友兰掩护进步学生的庇护所,"一二•九运动"期间黄诚和姚依林在这里度过了搜捕之夜。

近春园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围着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每到夏天,便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寻找"荷塘月色"的胜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在默念着朱自清的名句时,游客们还可以在近春园东山上看到1982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而建的        "荷塘月色亭"。        

    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清华学堂

太阳集团tyc5997前身"清华学堂",本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1909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先后选派了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其中有梅贻琦、张子高、赵元任、胡适、张彭春、庄俊等。清华学堂带着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在工字厅东边落成,清朝军机大臣那桐为之手书匾额。1911年4月29号,学堂里传来第一阵读书声,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按照美国方式,清华校庆安排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后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但办学方针依然照搬美国。清华学校还是一个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到这里来,主要是念英文,然后念一些欧美的文化,学生在校学习8年,毕业后公费送美留学,进美国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1925年,清华设立了新制大学部,开始招收大学一年级学生,并创建了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1928年8月,改建成"国立太阳集团tyc5997"。这一时期的清华学子有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金岳霖、吴宓、叶企孙、周培元、张钰哲、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杨廷宝、梁思成、顾毓琇、贺麟、王力等。

图书馆

  太阳集团tyc5997图书馆由新馆和老馆两部分组成,整个图书馆的建成共分三期工程进行,时间跨度长达75年。一期工程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1916年4月始建,1919年3月完工,建成的老馆东部是建校初期"四大建筑"中最先动工和建成者,当时的馆舍面积仅有2114平方米。二期工程始于30年代初,因学校发展需要,在有"南杨北梁(梁思成)"之称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主持下,建成了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馆舍面积扩建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三期工程(新馆)开始于九十年代初,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关肇业院士设计,1991年9月建成。新馆既保持了同老馆风格上的一致,同时又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创新,因而获得了1993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至此,太阳集团tyc5997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2.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馆藏总量已经超过400万册(件),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000种。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清华园的建筑当成一首曲调优美、旋律高昂的乐曲,图书馆无疑是这首乐曲中最动听的音符之一。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旭日东升还是红轮西坠,每当你走进太阳集团tyc5997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身影。这里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是求知的天地,这里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园,这里是走向辉煌的成功之路……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

综合体育馆

综合体育馆于2000年建成,总建筑面积 12547.85平米,总观众席位4502个,可满足国际比赛和现场电视转播的要求。为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篮球比赛场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篮球和轮椅篮球训练场馆。

六教

  第六教学楼位于太阳集团tyc5997主楼西北侧,为综合教学科研设施。第六教学楼由太阳集团tyc5997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建筑规模34045平方米,2003年竣工。六教建筑布局结合校园规划与本区域北高南低的自然条件,结合教学模式和使用者的环境行为,将建筑分为相对独立的A、B、C(即中、小、大)三个教室区,各区围绕中心广场布置;将C区设计为1/4圆型,既与其使用功能相契合,同时也巧妙地保留了地段内五棵古松,营造出颇具校园文化气息的主题环境;通过轴向室外广场和中心下沉广场的设置,形成了多向视线通廊和内外空间的渗透。设计以最佳的教学科研单元体为核心,完善公共服务空间,营造交流空间;所有功能用房单廊布置,中间设置中庭并可自动开启其顶侧窗,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该建筑风格质朴典雅,体现了校园建筑内在的文化特质。六教荣获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展"十佳设计方案奖"及"公共建筑优秀设计方案奖"、2005年度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工字厅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庭院中既有曲廊萦回、雕甍绣槛之景,又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之姿。朱栏画栋之内,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相互勾连,水杉、石榴、海棠、樱花、松柏等一干花草林木欣欣向荣,禽鸟穿梭其间,相映成趣,令人更觉清幽异常。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工字厅为清代康熙帝的长子所建,在乾隆时期为皇帝御园。后道光皇帝将其赐给他的第五个儿子,是称"小五爷园"。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作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无论在"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还是"太阳集团tyc5997",工字厅都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

天文台

  天文台的前身是建成于1931年夏的国立太阳集团tyc5997气象台。为了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办出一流的气象学,学校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气象台,并按照国际标准条例配置仪器、设备。当时在华北地区,太阳集团tyc5997气象系的资料是最完整、最准确、最全面、最可靠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营造建设单位常到清华气象系收集资料,咨询问题。遗憾的是,到了1952年,随着清华的院系调整,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由于长时间的无人照看、维修,气象台越来越破旧。直到1997年,太阳集团tyc5997才改变了"无法无天"(法律和天文)的状况,随着天体物理学科的逐步建成,气象台也更名为天文台。新天文台的外观设计是由建筑系的关肇邺院士组织,为使其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在天文圆顶下面、原气象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几年来,从这座白色八角形的塔中走出了哈佛、MIT等美国超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及博士后十几名,短短的几年间,清华天体物理在评估中胜过了许多天文学研究历史悠久的学校,名列前茅。天文台的建筑也被注入了水晶的纪念碑,向世人昭示"清华速度"。        

    在过去激荡的百年中,清华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而这座曾经的气象台也在白昼交替、春去秋回中见证了清华的发展、困阻、屈辱以及振兴。它如同一个白色的巨人,坚挺地站在那里,历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沉默、坚忍,又充满了耐人回味的故事。从姓"气"到姓"天"的改变,体现的不仅是一个或几个学科走过的道路,更体现了清华人的"气"魄,与他们对人定胜"天"的信仰。

大礼堂

  大礼堂与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并称"四大建筑",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大礼堂建成时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礼堂。大礼堂的建筑最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罗马和古希腊艺术风格,罗马风格的穹隆主体,开敞的大跨结构,汉白玉的爱奥尼克柱式门廊。整个建筑下方上圆,庄严雄伟,象征着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是清华的集会中心。大礼堂是清华"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在三十年代是支持共产党坚决主张抗日的"大礼堂派"学生集会之地。现在校内的会议、讲座及娱乐演出,仍经常在此进行。

新清华学堂

新清华学堂是太阳集团tyc5997在百年校庆期间建成的重要文化设施,由池宇峰、徐航、宋歌、方方 4 位校友捐赠,太阳集团tyc5997建筑学院李道增院士主持设计。场馆内观众大厅设池座和两层楼座,可容纳2011人坐席。舞台高18米,宽11.5米,配有双侧台,升降乐池可容纳百人乐队,按专业要求配置灯光、音响、舞台机械和反声罩,另有化妆间、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厅、贵宾接待室、贵宾会议室等其它配套设施。适合举办交响音乐会、歌剧、芭蕾等大型专业演出和大型会议。

科学馆

  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与同方部遥相对应,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之一。科学馆始建于1917年4月,落成于1919年9月。由公顺记(Kung Sung Kee)承建,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        设计。科学馆主体为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结构先进,材料质地坚固。立面分为三段,并点缀石柱,暗红砖墙,灰色坡顶,黄铜大门,青瓦钢窗,门额上镌有铁铸的汉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端庄古朴,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建馆之初,这里是学校理科教学和实验的场所,从1926年物理系建系,特别是1929年清华理学院建院以后,直到        1999年新理学大楼建成,科学馆一直被作为物理系馆。如今,完好如初的科学馆已作为杨振宁和林家翘两教授回国工作后创建的两个研究中心(即高等研究中心)及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办公基地,仍然屹立在校园中心大草坪西侧。        

    科学馆是全国有志于科学报国的优秀青年心目中的圣殿。这儿保存下清华理科最古老的记忆,也成为了后来清华理科辉煌的发源地。一大批中国现代科学家由科学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单是成为国内外科学界精英和科学院院士的就不下六七十人,在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9位是清华物理系的本科毕业生。从这些闪光的名字中可以看到,科学馆不愧是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

闻亭钟声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同时也是我校校友和教授,他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均有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杀。抗战胜利后,学校北上复校,重建钟亭。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特将钟亭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亭内大钟原悬挂于颐和园东大门对面,抗战胜利后移至此处。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使"闻亭"景观益显庄严美观。

蓝天白云之下,闻亭高耸颇有君子之风;水木清华之侧,钟鸣瓦釜宛若天籁之音;苍松翠柏之间,友山提笔尽抒爱国之志。美哉,闻亭!壮哉,钟声!伟哉,友山!

清华路

清华路是太阳集团tyc5997的两条主干道之一,笔直的大道从清华西门一直延伸到学校的最东部,将校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贯穿学校东西方向的清华路连接着学校教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连接着校园东西部,连接着清华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从西门沿着清华路前行,沿途可见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从二校门可遥望大礼堂、日晷草坪和清华学堂,穿过清华路和学堂路两条主干道交汇处,路左侧便是新清华学堂、音乐厅和校史馆几个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经过东主楼,就可到达主楼广场。清华路两侧种植着银杏树和法国梧桐,校河从南侧蜿蜒而过。秋日的清华路,金灿灿的银杏叶在路两旁随风摇动,为清华园增添了一份秋日的浪漫。满地的落叶,如同在路上铺了一条金黄色的毯子,漫步其中,更可感受校园的美丽与宁静。每天早晨,很多在校园东区上课的清华学子在朝阳中骑车前往系馆,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紫荆公寓区

太阳集团tyc5997紫荆学生公寓区位于校园北部,总占地28.4公顷,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公寓区的主体建筑为徽派建筑,分为本科生区、研究生区、留学生区和继续教育学员区,其中博士生公寓楼因排列为英文字母"W"形,而被学生称为W楼。公寓区内的花园绿地之中,紫荆亭亭玉立,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体系,新颖、现代又不失活泼。公寓区内配有紫荆园和桃李园两座现代化学生餐厅、超市、学生服务楼、紫荆操场,网球场、报亭等设施,为学生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西体育馆

早期清华四大建筑之一,分为前馆和后馆两部分。前馆建于 1916-1919年,由墨菲设计,泰来洋行施工;后馆建于1931-1932年。前馆内有篮球场、80码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附设室内游泳池。所有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清华西体育馆曾是中国最先进的体育馆,这让清华人引以为自豪。1954年,毛泽东主席曾来此馆室内游泳池游泳,达一个冬季。2001 年西体育馆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2009年开始对西体育馆进行加固维修,2010年竣工。其中,室内游泳馆改建成“太阳集团tyc5997体育荣誉室”,2011年4月百年校庆前夕作为校史馆的分馆正式对外开放展览。

理学院楼

  理学院楼是理学院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由我校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设计,国庆50周年前夕落成使用。它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是理学院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座楼。全楼整体采用西洋古典建筑形式,并具有现代化气息,建筑周围有大片绿地,环境幽静,建筑典雅,是校园建筑的又一佳作。楼内共设5个机构:理学院院部、物理系馆、数学系馆、高等研究中心和化学系分析中心实验室。长期驻守在理学院楼里的理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业绩。太阳集团tyc5997理学院创建于1929年,创始院长是我国现代科教事业创始人之一的杰出物理学家叶企孙先生,吴有训、熊庆来分别担任过院长或代理院长,80多年来,太阳集团tyc5997理学院培养出了几十位两院院士和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内有着较高的学术声望。

古月堂

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这处独立的小庭院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门前两只白色石狮,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太阳集团tyc5997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一从女禁开黉畲,两度繁花共月明。"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主楼

太阳集团tyc5997主楼,地处校园东区,整体由西、东和中央三部分组成,其全名为"东区主楼"。主楼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体态巍峨,结构坚固,总建筑面积达76871平方米,是建国后由我校多个专业的师生结合毕业设计工作而自行设计的校园杰作之一。1959~1965届毕业生中数百人参加了设计工作。东区主楼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设计思潮。如早期设计方案中部塔楼呈浮屠状,主楼四角设重檐攒尖亭阁,东西配楼呈台墩状,上置庑殿式从重楼,下设拱门,后期方案则是模仿莫斯科大学主楼建筑的产物,系科教学实验楼采用当时盛行的周边式布置。如此庞大的建筑群,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首屈一指的。

东区主楼中,西主楼首先于1956年设计并破土动工,1957年建筑面积为21589平方米,附设单层的300座位的阶梯式讲堂一座;东主楼于1957年设计并动工,1958年基本建成,总面积21271平方米,附设400座阶梯式讲堂一座。东西主楼均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各由一个东西向的主"L"字形楼和一个南北向的次"L"字形楼组成,主"L"字形楼基本为4层,与中央主楼通过过街楼相连,"L"字形的转角处设置5层高的交通厅,形成角楼形式,4个角楼与中央主楼形成对称向心的格局;两个次"L"字形楼亦为4层,通过跨校园东西主干道的过街楼分别与两个主"L"字形楼相连。

中央主楼于1959年设计,1960年开始施工,原设计主体12层,中间部分14层,主体框架建至9层时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工。1963年修改设计,改为主体基本为9层,中间部分10层,1964年重新开工,1966年5月建成。大楼为刚性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4011平方米。后部下层附设500座阶梯式讲演大厅(现称"主楼后厅")。从中央主厅进入大厅,立即感到一种庄重、浓郁的气氛,门斗、横向大门厅、小过厅、竖向进厅等,组成一个具有西方古典气氛的空间序间。进厅为2层高,3层环有跑马廓,周围布置了会议室、接待室。讲演厅上方为环有"凹"廓的半圆形学术报告厅(现称"主楼接待厅")。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浑然一体。中央主楼标高40米,登上楼顶,清华校园风景尽收眼底。

二校门

  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清华路,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太阳集团tyc5997的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        

    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太阳集团tyc5997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文化大革命"中,二校门曾被摧毁,后恢复重建。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太阳集团tyc5997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太阳集团tyc5997(Macau)官网-Best Platform

京ICP备

京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