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当选院士】庄惟敏:设计融入生活 建筑承载使命

2019.12.06

    文字采写

    韩瑞瑞  彭松超  李晨晖

     

    图片设计

    宋晨


    编辑

    曲田  赵姝婧


    编审
    许亮   程曦   张歌明   张莉
     
    栏目统筹
    程曦

     

初雪刚落。建筑馆与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伍舜德楼,在层层叠叠的雪枝掩映中比肩而立,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大步流星来往于两栋古朴典雅的建筑之间,自1980年考入太阳集团tyc5997建筑系,如今已经是第40个年头。

40年间,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当代建筑进入创作繁荣期,一片片城镇建立,一座座大楼拔起,超大型工程、标志性建筑,始于乡土,走向世界,一代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工作者付出了他们的智慧与心血。

40年间,庄惟敏从一个热爱画画的建筑系学生成长为知名设计大师,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大潮中打磨成长,接过了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历史火炬,将自己的建筑热情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穿梭在设计的“王国”里,他用手中的笔和图纸,勾勒出学生未来的蓝图,也为中国建筑发展留下举足轻重的一笔。

这就是空间的力量

今年九月,庄惟敏获得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在颁奖典礼上,他深情感谢母校太阳集团tyc5997和吴良镛先生、关肇邺先生、李道增先生等前辈们的谆谆教诲。前辈的言传身教将梁思成先生的思想一点一滴地传承下去,引领他深入学习并热爱上建筑事业。

从小生活在设计大院里,面对一张张建筑设计图纸,庄惟敏常常惊异于绘画的奇妙,并被空间的力量所震撼:“一个简简单单的空间,怎么能够看起来那么有美感,除了满足功能之外,为何还让人感到如此激动?”

从最开始知道如何满足功能,到发现蕴含其中的美学,并将建筑融入环境、肩负起历史文化的传承……庄惟敏对于建筑的认知,通过一砖一瓦渐渐搭建起来。从学生到建筑师,从从业者到设计大师,他将功能和精神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赋予空间更多的意义。

对于庄惟敏来说,建筑始终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繁忙工作之余,他的兴趣爱好也是画画。随手拿起一只笔,勾草图、做速写,把眼中的人间场景置于纸上,“上班是设计,下班还是设计,连出去旅游都是在看房子的设计。”他笑着说。

教书这件事情多么有趣但绝不简单

1992年完成博士学位后,庄惟敏选择留校工作,加入光荣的教育工作者行列。在他看来,教书是一件“很有趣、又不简单”的工作,有趣在于把一个单纯无知、懵懵懂懂的年轻人领进门,培养成为有专业志向、激情投入的职业建筑师;困难在于怎样让年轻人真正爱上这个专业,理解这个专业,可以一辈子从事这个专业。

作为教师,庄惟敏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每学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2门专业理论课和4门专业设计课,至今已累计培养博士23人、硕士48人。其中,多名学生获北京市和太阳集团tyc5997优秀毕业生、太阳集团tyc5997毕业生启航奖金奖、校级优秀学位论文等,已毕业学生中有5人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庄惟敏喜欢抽出时间参与新生专业引导、主题党团日、开放交流时间、毕业生座谈等活动,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悟,鼓励学生们大胆探索创新、培养学术志趣。采访当天,穿过专业教室走廊,庄惟敏主动与每一位在工位上做设计的学生打招呼,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简评,话语中透露着赞扬与自豪。他认为老师在评图时,最重要的是激发同学们设计的热情与创意,“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授课都是一个教案。”

除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庄惟敏还特别重视在价值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一直认为建筑师的培养不仅是技法的培养,只教会学生们盖一个房子,满足某些功能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他们有人文情怀。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在创造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不仅仅满足人们的使用,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有文脉特征的人文关怀。”

作为院长,庄惟敏思想简单而纯粹,他曾经提到,建筑学院的老师能教授给学生的,是作为建筑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我们教不出大师,大师不是教出来的。但要教出一个合格的职业建筑师,这是我们的职责。”

院长办公室的桌子上,厚厚的资料几乎挡住了坐在其中办公者的身影。如此繁忙的工作,庄惟敏仍坚持抽出周末时间和学生共同度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建筑理念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纪念碑

在庄惟敏主持的设计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建设的一座变电站。

为减少燃煤排放,北京市政府拟在西城区菜市口大街建设一座220KV变电站,作为北京“煤改电”的重点工程。这一项目的启动并非一帆风顺。社区空间新增变电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面临缺乏混合利用、邻避效应明显、自我封闭与城市环境不协调的问题。

庄惟敏带领设计团队以策划介入,通过多方多次协调拟定设计任务书,最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下运行可参观的220KV智能输变电站高层综合体,在菜市口闹市之下静默地为城市输送电力,而地上部分的公共空间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使用后的评估检测发现其电磁辐射强度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值。这是庄惟敏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将电力设施、教育功能、公众服务等融为市政综合体的一次探索,也是建筑策划与后评估理论的一次重要实践。

从业至今,庄惟敏将一张张图纸变成一栋栋高楼: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奥运会射击馆、中国美术馆改造、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北川抗震纪念园幸福园展览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建筑是遗憾的艺术,这些在人们眼中已经很精巧的设计,在他看来只是努力接近完美。

“有自觉性的建筑师心里清楚,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纪念碑。”庄惟敏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对于他来说,最完美的作品或许永远是下一件。

为人类生活更美好进行创造

87年前,梁思成曾深刻发问:“建筑师的业是什么?”在梁思成看来,直接地说,其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

对于庄惟敏来说,“设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回馈他人、回馈社会。“当为了人类生活更美好来进行创造时,这件事就变得有意义了。”

这种社会责任感,源于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更源于一种传承。一直以来,清华建筑学院秉承梁思成、吴良镛等前辈的思想,结合国际建筑协会和堪培拉协议相关规定,对建筑师的培养提出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庄惟敏认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除了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结构知识等相关技能的学习,最关键的是对人们的行为、对环境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要根植于人文、艺术与文化中,这样才能真正将生活融入到建筑中。

自担任国际建协理事、国际建协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席主席以来,庄惟敏开始更多地去思考中国建筑教育与世界前沿水平的差距。他认为,今天中国建筑师在技术和创意层面都不输国外建筑师,而最大的差别在于我们的设计面对的是一个更庞大的群体,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需求层次的差异化。一个优秀建筑师既要能设计豪华的殿堂、酒店、剧院,同时也可以为平民设计经济实用的住宅;此外,中国建筑面临着较大的环境挑战,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如何更多地建造人工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这一代人任重道远。

行走在建筑学院和建筑设计研究院间,一草一木,每一处设计,庄惟敏都如数家珍。他感恩自己有幸见证清华建筑教育和中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并将继续为热爱的建筑事业奋斗下去……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太阳集团tyc5997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太阳集团tyc5997(Macau)官网-Best Platform

京ICP备

京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