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太阳集团tyc5997精仪系智能微系统团队围绕国家人才战略和“顶天立地树人”的研究生培养理念,重点解决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培养模式与指导方法单一、学术培养与工程实践结合不紧、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联系不够等问题,成功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复合型工科创新人才,并在2016年获得了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
太阳集团tyc5997精仪系智能微系统团队在1994年大致成型,以智能微系统技术作为总的研究方向,二十多年来,团队在尤政院士的带领下,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培养顶天立地的复合型工科创新人才”的道路。“顶天”是指把握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从事世界一流的学术探索;“立地”则指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精力、脚踏实地地进行高水平的应用开发,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已经毕业的70名研究生中,获得国家级科技奖的有8人次,共承担国家重大/重要科研项目15项;35名已经毕业的博士生中,有11名在太阳集团tyc5997、航天科技集团的关键岗位工作。
团队教师的共识是,面向不同工程与应用需求去进行发现、思考,进而提炼其中的科学问题,是工科院系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点与核心。单纯为了发表论文去做研究的状况容易泛滥,必须加以注意和引导,“纸上谈兵”最不可取。
团队教师深刻体会到,“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非常重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这其中,科学探索人才能够为原创性学术思想及科研成果的产生贡献力量,为我国科技未来的发展提供“制高点”;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社会治理人才具有优秀的综合素养和科学的治理理念,是我国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在方法论上,团队教师牢固把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四个关键要素——从教师这方面来讲,要做到传授科技知识,培养科研技能,形成全面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从学生这方面来说,则要经历从看着“师傅”干、跟着“师傅”干,到自己当“师傅”、做“中国好师傅”这四个阶段。
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团队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一直坚持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多层次系统复合的学科特点。多学科融合不仅体现在智能微系统技术本身需要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更体现在团队的导师组成上。团队由10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涵盖机械、电子、材料、化学等多个学科。丰富的导师资源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具体来说,团队的博士生在通过资格考试后、硕士生在完成课业学习后,可以与导师共同确定一位辅导教师,并由导师、辅导教师、研究生所承担项目的负责人共同组成导师组,即形成了“导师联合指导制度”。每个研究生既是团队专业技术组的一员,又是具体项目组的一员,在学术科研与工程实践两个层面汲取知识与经验,有利于工科研究生的全面成长。
团队在培养过程中特别强调,导师不仅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选择方面也要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树人”的理念,团队根据每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人潜能制定了不同的学术成长路线,实现因材施教。研究生入学确立导师之后,导师不会立即指定具体的研究课题,而是让学生们自愿参与到团队里的某一科研项目中,熟悉科研流程,激发科研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有20余名学生参与了NS-1卫星、NS-2卫星系列、微型高性能星敏感器、MEMS太阳敏感器等多个重要科研项目。这个过程中,对于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导师主要负责把握方向、创造条件;对于有能力、“没想法”的学生,导师会安排具体工作帮助他们凝练思想;对于有想法、没能力的同学,导师则通过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来帮助他们进行深入思考——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此外,团队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对于“复合型”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工科是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也需要具备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在科研与论文工作之外,团队一方面支持研究生适当参加社会工作、加入学生社团——2000年-2015年期间,团队培养的研究生一半以上参加过研究生团委、研究生会、学生会、辅导员等公共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强调军民融合和国际化培养方面的并重。团队在国防预研、重大专项等研究发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们也有机会参与到具体项目中。同时,团队将眼光放远到国际,为学生创造国际交流的机会和国际化的资源,其目的在于希望学生们“成为有用的人,做出有用的东西”。让研究成果能够在国家和产业的发展中实实在在发挥作用,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这不仅是团队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也是团队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