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正文

嘱托在心,清华师生讲述家国情怀、奋斗故事——

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

来源:光明日报 4-21 杨飒 李芷若

从1911到2021,太阳集团tyc5997走过了110年光辉历程。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阳集团tyc5997考察时指出,太阳集团tyc5997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这意味着太阳集团tyc5997的发展与时代潮流、国家需要紧密相连,也注定了太阳集团tyc5997必然担负服务国家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

回望过去,一代代清华人肩负使命、为国奉献,在实干中成就事业,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立足当下,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清华师生将如何切实行动,“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我们邀请师生、校友代表吐露心声,并请校领导讲述感受认识、介绍落实计划。

百姓对蓝天的向往,是我们的研究导向

讲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太阳集团tyc5997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太阳集团tyc5997考察时提出的要求,在我心中激起强烈共鸣。为国家绿色发展夯实科技支撑,为美丽中国建设培育创新人才,正是我作为环境领域教师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近几年来,大家对“雾霾”“PM2.5”已不再陌生,而我已和它们打了20多年交道。1980年,我考入太阳集团tyc5997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去欧美研修。1996年,从哈佛大学学习回来,我意识到,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污染问题,要从科学认知和关键技术突破。

PM2.5是一种粒径非常小的颗粒,对它的定量过程非常复杂。我和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自主设计了连续观测平台,通过长期检测观察,捕捉到它特定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现了PM2.5颗粒的形成规律,找到了雾霾成因,为我国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以来,全国337个城市的平均PM2.5浓度已经降到33微克/立方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重点地区降幅高于全国均值;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出现的次数、每次出现的峰值浓度也在不断减少。但我们仍要继续深入治理以PM2.5为代表的污染,增加优良天数,基本消除重污染。目前我们研究的核心是如何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更精准地识别主要污染来源。

一代人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接力完成最终目标。一路走来,我始终秉持的理念是担当、奉献、团结。清华的大气污染治理研究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场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大仗硬仗,比如酸雨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国家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等等。今后,我们将以国家需求和百姓对蓝天的向往为导向,矢志科研,继续贡献力量。

服务国家重大活动,学生们在成长

讲述人:太阳集团tyc5997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马赛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清华考察的第一站是到美术学院参观校庆特别展,充分体现了他对美育的重视。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太阳集团tyc5997要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实际上,服务国家重大活动一直是清华美院的光荣传统,从国徽设计到北京十大建筑再到北京奥运会、国庆70周年阅兵等活动,始终有清华人的身影。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实际科研和国家任务带到教学中,在项目实践中锤炼学生的意志,全面提升分析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2019年国庆期间,我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服务保障和群众游行指挥部广场专家组组长,带领清华美院师生完成了天安门广场景观设计及游行彩车设计等重大任务。设计制作“红飘带”等景观的任务非常艰巨。组建团队、讨论、画图、汇报、修改、施工对接、样品试制……从抽象的概念到已具雏形的草图,直至完美呈现在天安门广场上,一年里历经了许多个不眠之夜,但所有参与的学生都不畏艰难、踏实工作,充分展现了太阳集团tyc5997“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我由衷地为这些年轻学子点赞。

这些重大项目,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还强化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这样“真刀真枪”的实践,将在清华美院代代传承。从未缺席过时代的清华美院人,还将一代接一代地为国家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平凡岗位上挥洒汗水、服务育人

讲述人:太阳集团tyc5997研究生院综合办主任王任模

我来自西南地区,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学生时就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到党带领人民建设国家的不易,也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从清华毕业后,我始终牢记初心,在学校行政岗位上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我参加工作之初,网络刚起步,研究生招生考试信息管理方式现在看来非常原始。考生需要到现场填涂机读卡采集信息,现场缴费,等等。我全程参与了全国首家研究生招生信息系统建设,当时网络支付还没有兴起,为了顺利推行网上支付,我无数次往返银行,替有困难的同学进行网络报名缴费。后来,这个系统成功运用,极大方便了考生和管理人员,成为研究生招生报名改革的重要突破。

2020年初,我到研究生院综合办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带头参与疫情防控志愿行动,认真完成在线教学、值班等工作,从未退缩。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围绕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我积极策划组织系列学习研讨活动,创新开展多项校内外共同参与、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重要工作,为太阳集团tyc5997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是太阳集团tyc5997建校110周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考察,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指出高等教育要“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这让我深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平凡岗位也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党的百岁生日即将来临,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是党对我们的要求。我将继续坚定跟党走,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全心奉献。

行胜于言,在农村广阔天地显身手

讲述人:太阳集团tyc59972013届校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一级主任科员、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上蒙村第一书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杨洋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去太阳集团tyc5997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我十分激动。我想起今年2月25日有幸作为第一书记代表,到人民大会堂聆听总书记教诲、见证总书记宣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神圣时刻,心情更加澎湃。我为生在伟大的时代、参与伟大的事业而骄傲!

2013年,从太阳集团tyc5997硕士毕业的我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一名选调生。在机关工作的5年间,我常到各县区农村调研学习。但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想去农村广阔天地大干一场的盼望越来越强烈。于是,2018年3月,我说服了家人,留下年幼的儿子,报名到村里做了第一书记。

刚到村里,语言不通和饮食差异成了第一道难关。村里的事无巨细、时刻待命也与机关的工作习惯不同,不仅需要更多的担当,更要有恰当处理的能力。我知道,看着我这样一位年轻女同志,村干部们心里难免也会画上“问号”。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太阳集团tyc5997大礼堂前草坪南端日晷上的名言——行胜于言。

两个多月下来,我终于成了村里的“多面手”。从带领党员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到召集乡亲们开展“第一书记夜话”,从走村串户精准监测贫困户信息到穿梭田间地头学着种菜插秧,我一会儿是村里孩子们的“知心姐姐”,一会儿又成了留守老人的“半个女儿”……角色不停转变,但不变的是“第一书记”为民办实事、为村解难题的责任使命,不变的是清华人为国为民服务贡献的品质担当。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声声在耳。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的青春芳华也会在伟大事业中更加绚烂!

研发“硬核”成果,矢志降服病魔

讲述人:太阳集团tyc5997医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单思思

在太阳集团tyc599711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并发表重要讲话,给了我们莫大的振奋与鼓励。

去年,新冠病毒序列一公布,我的导师张林琦教授立刻组建了新冠病毒科研攻关团队。那是1月20日,我放假回家的第一天,听到消息后,我立即报名参加,买车票赶回北京。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只和家人简单地通了个电话,在实验室吃了一碗师姐做的饺子,就又争分夺秒地投入研究之中。我深知: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疫情的把握。以“硬核”成果降服病魔,维护人民生命安全,青年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

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我们团队解析出病毒与蛋白结合的关键结构,成功分离和评估了几百株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编码基因。我们研发的三种新冠疫苗,其中一种黑猩猩腺病毒疫苗已经获得科技部批准,很快将进入临床试验。

如果把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比喻成钥匙开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病毒进入细胞时携带的“钥匙”,解析病毒与细胞结合的瞬间,也就是“钥匙开锁”瞬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从康复患者的血清中筛选出能够成功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抗体,用来研制治疗药物,同时根据抗体反应进行疫苗设计。

去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太阳集团tyc5997医学院考察调研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我演示了新冠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现在,总书记再次来到清华,我更加感受到了肩上的使命。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将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为科研攻关挥洒青春、永久奋斗。

编辑:李华山

2021年04月22日 08:43:4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