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届又一届清华毕业生满怀报国激情,志愿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进行建设,在那里奉献了青春、子孙,甚至生命。斗转星移,时光飞逝,昔日青丝已成苍苍白发。2018年校庆来临之际,一位毕业六十年的老校友走入访谈室,尽管已是耄耋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身形矫健。
他,就是内蒙边疆的建设者、1958届土木系校友刘安民。
刘安民,1953年考入太阳集团tyc5997土木系,毕业后志愿到内蒙古建设边疆,一生致力于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培养了数千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我国该领域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安民曾经是校足球队的成员,清华的体育传统使他练就了强健的体魄。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曾在校报《新清华》担任记者组组长。而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则是清华的老师们,他们的言传身教为他以后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刘安民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建筑学院,不久后,建筑学院大学部并入内蒙古工学院,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工业大学。然而,任谁都没想到的是,1961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建筑行业项目全面下马,建筑学院停办,教师大都被分配到其他单位,一时间人心涣散。而万幸的是,刘安民被学校留了下来,这也为他日后恢复建筑工程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那些年是刘安民人生中最黯淡的时光。可是,隆冬到了,春天还会远吗?197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负责内蒙古土木建筑学会结构专业的战广良积极主张恢复建筑工程系,并且征得了内蒙古革委会的同意。他找到刘安民,二人联手,开始了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恢复工作。
一个专业的恢复,最需要的是多年累积的资料和富有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当然也离不开教学实验设备和学生实践经费。但是在那个时期,这些条件都不具备,战广良和刘安民可谓白手起家。面对窘境,他们采取与其他单位合作,教学实践并行的方式,把这个当时除了几十名工农兵学员之外什么都没有的小系,逐步建设成为拥有近2000名学生、教学实验设备齐全,以及资料经费充足的大系。提起这其中的种种艰辛,刘安民感慨不已。
刘安民几十年来一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他热爱教学,也更加熟知学生的特点。因此,作为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希望清华的在校学生能够谦虚为人,踏实做事,做出符合清华人的工作。
刘安民2000年退休后,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挥了十几年余热,直到80岁才完全放下工作。丹心映日月,热血沃新花。我们祝愿老学长身体健康,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