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 - 正文

我们眼里的生师互动 教师篇

——《新清华》生师互动调查汇编(一)

  访谈对象

  姚期智(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

  雒建斌(机械工程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希(化学系主任、“清华学堂化学班”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国家级教学名师)

  王雪(精仪系副主任)

  张文霞(外文系党总支书记、北京市教学名师)

  彭刚(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

  聂建国(土水学院教授)

  陈巍(电子系教授、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曹炳阳(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

  新清华:生师互动有何重要性?

  雒建斌:生师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张希:对研究生而言,生师互动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和效率。有效的生师互动可以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及时找到解决方案,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重大发现和发明等。

  张文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是最重要的工作。外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大学外文教学更应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我们的很多教学内容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相应的沟通交流可以从课上延续到课外,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引导。

  新清华:多大规模的课堂有助互动?

  李俊峰:可根据课堂进行分类,本科生低年级40人、本科生高年级25人、研究生15人比较合适。

  陈巍:在较小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给予每个学生更多关注;但在较大的课堂上,学生会有更大概率找到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同学。

  新清华:如何进行课堂设计?

  李俊峰:我在课上互动是针对“大众”,为了让他们深入而形象地理解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同时尽可能吸引一些喜欢深入思考的学生来找我答疑。答疑是针对“小众”的互动,特别适合因材施教地培养各种不同特色的学生。

  张希:我每次上课都会有意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发表意见。在我看来常常是很难的问题,学生们相互启发,很快就能趋近正确的答案。课堂上的生师互动也可以是随机的,甚至是学生主动引发的一种生师互动。如老师讲授的内容引发学生产生了问题,应该鼓励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及时交流,这样学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

  王雪:生师互动需要双方的共同积极参与。我曾经在课堂上做过一个调查,新入学的学生中还有一部分在高中时未接触过制作PPT进行课堂报告的训练。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对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的训练。

  案例

  曹炳阳我们在期中、期末安排了教学讨论课,以前是学生讲、老师做点评,后来改为请学生自选题目、自愿组合,引导学生就相关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我们发现老师参与得越少、效果越好。从“同学围着老师转”到“同学围着同学转”的变化,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自发地围绕教学内容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和授课范围,充满知识创新的火花,甚至带给教师创新的灵感。

  案例

  张文霞对学生发散性思考与创新的鼓励和认可,不仅要体现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在课程的考核上有所体现。我们的英语写作课没有期中和期末考试,学生的考核被分解到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比如一个写作任务至少要完成四稿,每一稿的修改都会体现在最终的分数上。学生们感到自己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不是靠专门的备考或突击,他们由此也知道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新清华:怎样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

  雒建斌:用问题、难点、重要性和国际关注度引发学生的兴趣。

  陈巍: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点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往往更关心未来的方向,高年级学生则对学科前沿更有兴趣。

  曹炳阳: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形象思维、体现人文内涵、联系社会时事的问题和例子。

  聂建国:探讨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工程难题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文霞:符合学生个性化特点,开放式、启发式的问题。

  王雪:应该是可展开、可联想、可深入思考的话题。

  案例

  李俊峰问题具备有趣、有难度、有层次、既定性又定量、有具体应用,这些特点越多越好。例如在“理论力学”课程中讲动量矩定理,先给一个简单的定轴转动例子,让学生看到这超出了学习中学物理、大学物理时形成的经验;再讲一个我自己研制“清华一号”小卫星时碰到的实际问题,用公式推导找出很多人(包括老师和学生)凭经验和惯性思维的误解;再后来讲猫下落翻身过程出现的违背物理定律的佯谬,并将其中重新认清的原理应用于航天员太空运动分析;最后分析跳水比赛中“旋”看似有一种违背物理定律的佯谬。这四个层次和深度不同的有趣例子,学生在课上可以理解主要部分,课下会兴致勃勃地继续深入探讨。

  新清华: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希:不管哪一种生师活动,都应该是平等的交流。教师要注意避免高高在上,要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创新想法,通过与学生的多重问答,促进学生自己进一步独立思考。

  李俊峰:在课上互动中,老师开始是策划,后来是主持人(控制时间和节奏)和点评人(提纲挈领、击中要害),学生是主角。在一对一答疑中,更像是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

  聂建国:以平等、引导的角色帮助学生规划人生方向,讨论科研难题。

  陈巍:教师应该是学生求知路边的“指路人”,甚至结伴遨游知识海洋的“同行者”。

  张文霞: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亦师亦友,像朋友一样去了解他们,鼓励他们的质疑和求解精神;同时要像长者一样看得远,有前瞻性地分析问题本质。

  新清华:课堂外有哪些互动形式?

  张希:课堂外学生可以约请他想见的老师,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也可以请老师参加。我利用周三晚参加“清华学堂化学班”的活动时间,与学生们有很多交流和讨论,希望以此熏陶更多学生喜欢化学,从而走上创造化学之路。

  李俊峰:我每周都会专门安排答疑时间,与学生一对一研讨,曾经有学生每周都来。答疑中讨论的问题不仅与课程有关,还包括科研、社会、人生等话题。

  王雪:教师在课下与学生的密切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面对人生规划、科研方向等重要问题时,需要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若想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应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多从学生的角度与他们共同探讨“90后”感兴趣的话题,与时俱进。

  雒建斌:精仪系从明年开始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平均每周每个学生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与导师见面讨论。

  张文霞:网络课堂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及时充分的生师互动提供了便利。

  新清华:生师互动的困难有哪些?

  彭刚:希望能够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更加鼓励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张文霞:很多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生活压力不小,但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工作。除了需要忘我的奉献精神,也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曹炳阳: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默默学习”的习惯,上课讨论的积极性不好激发。

关于生师互动的体验和思考

姚期智

  生师互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方式中,老师甚至和学生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典范,欧洲大陆和英国传统的导师制也注重建立亲密的生师关系。当今世界由于培养大批学生的需求,已无法适用以前的方式;现今知识的传授也不是一位老师能够承担的,需要借助系统传授,所以理想模式很难再重现。现在国外仍存有学院制度,比如美国的常春藤高校,每个学院(college)都有资深的老师,对学生生活、课业有很多指导,生师互动频繁,他们叫Master,言传身教,直接发挥“大家长”的作用。但这类做法需要很多资源、很大动作。清华的生师互动需要探讨适合自己的形式。

  适合生师互动的课堂规模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相关。就传授知识点、了解知识的效率而言,10~15人是一个理想的规模。“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以下简称“姚班”)目前是30~40人的课堂规模,不是最理想的,会有一些害羞的学生照顾不到,但通过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比较有效率地实现生师互动。

  要注重课堂讨论题材的选择。本科生的知识背景有限,对于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刻,要产生良好的生师互动,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容易接近的题材,营造活跃的课堂互动氛围,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进行探讨,发挥其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潜能。

  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接近的题材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个群体世界中,传达信息的方式不见得和真实情况完全相符,如何了解真实情况,这是历史上从古至今都很热门的问题。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著名的“拜占庭将军问题”(The 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我在给“姚班”一年级学生上“计算机应用数学”课程时,和学生们探讨过这个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分小组组成团队探讨解决方案,确实有一些新颖的想法产生,其中有一些还形成论文、发表在很好的期刊上。这种互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术问题并不是都和日常生活直觉无关,通过这类互动探讨,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深奥的学术境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学术兴趣。

  老师在课堂互动中需要计划好时间,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可能的错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通过协调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提出自己的主意和想法,达成最终的解决方案。老师在生师互动中的角色与其教学经验相关。

  课下的生师互动,如果不是出自老师自发的热情,效果未必好,但这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年轻教师承担很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如果每个老师带二三十个学生,课堂外的互动就无法收到实效,三四个学生的规模比较合适。“姚班”施行“1+1导师”制,老师和学生在课堂外也有机会经常交流,定期约谈,充分发挥生师互动在全程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姚班”的生师互动以学术为核心导向。我觉得其他方面的生师互动交流内容需要专家的训练,需要技巧的培训,否则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课下互动应重点放在年轻教师身上,年轻教师更容易和本科生产生共鸣。

  就课上知识传授面而言,生师互动并不难,只要抱有教学热情,注重教学技巧。如何通过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件事情应当做,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课下的生师互动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正如陈吉宁校长强调的,要重视素质教育,引导年轻人成长为良好的公民,具有公益观念、遵守道德准则,这是社会话题。从根本上引导学生不流于俗、抗拒陋习,这一点需要从长计议。我们说作业、考试要诚实,不抄袭,但学生的成绩与其就业及今后的发展相关,如何让道德底线成为他们心中不可逾越的强硬底线?课下的互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授本身的行为、道德观念达到理想境界。言教不如身教,所有教师都身为表率,让学生看到正直、有道德的人有很好的回报,这样在学生中会形成效仿效应。生师互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学生觉得我们的教导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来源:《新清华》2013-12-06

清华新闻网12月9日电

2013年12月09日 10:43:1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