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创新课堂激发活力
——记2015年太阳集团tyc5997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华表
来源:《新清华》 2015-7-3 赵姝婧
作为清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师,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表一直担任清华美院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年任教3个课堂,人数通常在600~700名学生之间。华表深知“因材施教”是清华历来推崇的教育理念,而当他面对清华美院几百名学生的大课堂时,如何因材施教,让他颇费思量。
“美院同学思想活跃,形象思维特别突出,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素养,因此我希望能用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历史,体悟文化。”华表说。
2011年以来,华表积极参与学院教学改革——“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实施,针对清华美院学生的特点,开展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学尝试。他一改过去千篇一律的小论文作业形式,进行“读历史,搞创作”教与学的教学活动,用学生的艺术作品替代小论文,并在该学年内以学生作品为内容举办学生作品展,以此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们的作品中。
自2011年至今,华表带领学生举行了4次学生作品展,分别是“百年印像”、“人间正道”、“寻梦中国”和“峥嵘岁月”,今年还将举行以抗战70周年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为主题的“山河浩气”展览。“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自己亲手创作的作品,发散思维,发掘自我,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人民结为一体。”华表说。
华表认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这是“大材”。美院学生除了绘画、雕塑这些常见的艺术形式,陶瓷艺术设计系学生制作的瓷盘、环境艺术设计系学生绘制的线描建筑等,都很好地结合了各自的专业特点,能够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解读历史。
因此,华表的教学改革根据学生专业特性打破表达的单一性,在各学科的交叉、碰撞、融合中实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
“教师一定要充满感情地投入教学,只有爱学生、爱教学,才能真正完成好教师的光荣职责。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既丰富了课程内容,更让我感受到了教与学的真正意义。”华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