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人文社科类慕课,最值得传播的是思想
通讯员 甘泽霖
张国刚
【教师简介】张国刚,太阳集团tyc5997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太阳集团tyc5997“985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唐代官制》《唐代藩镇研究》等。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在校期间开设了“中西文化关系史”“《资治通鉴》导读”等本科生素质课,“隋唐五代史”、“历史学理论与实践”等专业课。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8年被评为太阳集团tyc5997在线教育先进教师。
【课程简介】“《资治通鉴》导读”慕课自2014年开设以来广受好评,主讲张国刚教授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年,通过精心选取其中的经典人物言行与历史场景,以现代思维总结文化精髓,以生动语言阐发历史智慧,尤其侧重其中修身、齐家、治国的现实意义。
对唐史研究稍有关注的人对张国刚的名字自然是不陌生的。这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隋唐史、欧洲汉学史、中西文化关系史方面成就斐然。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历史学科关注增强,他的研究成果不仅通过高中历史教育为学生所了解,也凭借他雅俗共赏的著作为更多群众所熟知。
2013年,张国刚开启了线上慕课之路。他开设的慕课“《资治通鉴》导读”是学堂在线年度“最受欢迎课程”,并于201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学习者数以万计。
“大唐兴衰”:中古史慕课的尝试和探索
张国刚最新开设了慕课“大唐兴衰”。这门课程依托“学堂在线”网络平台,从2016年上线迄今已推出5期,分为12课,面向全国高校及广大社会学习者。目前,随堂模式选课人数累计达3.2万,自主模式选课人数已达1.3万。
“大唐兴衰”在“学堂在线”推出后广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也获得了教育界的高度认可。在张国刚原本的设想里,“大唐兴衰”是作为慕课“《资治通鉴》导读”的补充。“《资治通鉴》导读”上线后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但是因为课程时间受限,隋唐的部分讲得很简单。张国刚想补充一下隋唐那部分的内容,没想到一补就做成了专门的一门课。
“《资治通鉴》这本书中,唐五代部分是最有价值的。”张国刚说。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张国刚认为“兴衰”是讲政治史为主,主要结合《资治通鉴》的记载和一些两唐书的材料进行讲解,讲述隋唐的历史进程。课程内容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力求以现代思维总结历代治理模式、民生休戚的经验教训,侧重分析治国兴衰的现实意义。
张国刚表示,未来希望把“《资治通鉴》导读”和“大唐兴衰”合成一门慕课,把内容调整得更加合理和完整。
集中精粹:慕课之于线下教学的特色
“大唐兴衰”对应的线下课程是“隋唐五代史”。这门本科生课程,每学期选课人数50至200余人。相比于给专业学生开设的“隋唐五代史”,张国刚没有刻意增减慕课在史实介绍和原理分析上的内容。“我觉得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社会普通人读历史都应该是一样的,都是察古知今。”张国刚希望“大唐兴衰”这门课能让学生对唐朝历史和兴衰原理形成有深度的认识,以此作为对学生理解历史资源方式的培养。
在张国刚看来,“大唐兴衰”慕课和线下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业。在“隋唐五代史”的课堂上,张老师会要求学生读史料,而线上课的作业主要是为了验证学生是不是认真听了课,并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这种对作业量的不同把握,体现出了慕课在专业性和通俗性上的平衡。
“慕课上讲的内容要更加集中。”这是张国刚在制作了两门慕课之后最深的感受。线下的“隋唐五代史”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要讲兴衰,还要讲制度、中外关系和文化等枝蔓的内容;不仅讲唐朝,还要讲五代和隋朝两头的内容。但是如果把这些东西全搬上线上慕课,不仅内容过于庞大,普通读者也会不易坚持学习下去。
反思教学:如何制作人文社科类慕课
对于怎么制作人文社科类的慕课,张国刚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人文社科类的学科,最值得用慕课传播的是思想。”对于线下课程而言,有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是一定要讲的。但对于线上课来说,张国刚认为应该以讲分析性的东西为主,这样更能配合慕课精炼的教学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人更多的启发。
慕课的制作是促使老师重视教学方法的过程。慕课为老师提供了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以往很多可以只让学生看的内容,现在必须要“开动脑筋”,夹叙夹议地讲清楚。
制作慕课的经历还帮助张国刚改进了线下课程的教学方式。现在,张国刚在线下课上更加讲究思想性,也更加注重课程的趣味性。他特地挑选了很多视频,上课的时候花几分钟放映,帮助学生加深了解,课堂往往因为多媒体的引入更加活跃。
谈及未来的慕课制作计划,张国刚希望把“《资治通鉴》导读”和“大唐兴衰”两门课进行修订增补。虽然两门慕课已经上线,但张国刚依然时刻关注它们的发展。
(清华新闻网12月19日电)
供稿:在线办 编辑:华山 张睿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