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人︱成为大师是你的天命
来源:“人文研会”微信公众号
万俊人教授在2018太阳集团tyc5997人文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在你们和我们的共同期盼中,你们和金色的秋天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清华园。清华园从来就是一处美丽的园子,而你们和秋天一起到来,使得清华园的美丽更加妙不可言。感谢你们,欢迎你们!
你们是以研究生、博士生的身份走进清华园的,这是你们来到清华园里的一种特殊身份,而秋天又是清华最独特的季节,不仅最美而且最让人期待。我曾经把人生的求学生涯与四季轮回联系起来,作过诗意的比附:小学好像冬天,底色洁白又单纯,读书简单轻松就像雪花飘飘一般,求知心暂且蛰伏在冰雪封盖的地下;中学就好像春季,冰雪消融,万物苏醒,少年求知的欲望开始萌动,继而勃发;大学就像炎夏,燥热又躁动,这不仅是青春的标志,也是知识青年或者求知读书人的特点——热火朝天,充满朝气、力量和理想。可是,只有到了研究生、博士生的阶段,青春的求知躁动才开始慢慢沉潜,变得深沉,并开始结出求知者自身的智慧之果。结果和收获是秋天的本色,她是诗人们吟赞的金色的季节,不久后,清华园满园飘洒的金黄色银杏叶就会告诉你们秋天意味着什么。
然而,同样一个清华园,同样是收获的季节,学子们收获的内涵却是各不相同。几年以后,理科生们拿到硕士和博士证书时,他们更多的是进入数理化生物医学等专业科学家晋升的行列,学位证书相当于他们的基本通行证;工科生拿到的硕士和博士生证书,更多的是他们追逐并获取工程师头衔的资格证书,当然,他们中有许多人也可能成为超大型现代科技工程和科技公司的主管甚至是新型的企业家。同样的愿景,也为医学和管理科学等职业化的学科的硕士和博士们所拥有。而社会科学的硕士和博士们所希望的更多的是克林顿、奥巴马或者科斯、斯蒂格利斯这样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者的人生前景。那么,你们呢?什么是你们作为人文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可能的前景呢?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将来所可能获取和拥有的不是“更多”,而是“全部”。不是“某时某地”,而是“永久”和“到处”。Whenever and wherever! 因为你们将要获取的知识不是技术的、专业的,更不是职业化的,而是通识,还有文学的、自由的想象和表达,史学的教诲和洞见,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以及充满诗意、情怀和终极关切的精神骑士的风范与气质。
我常常说,人文学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学科中最切近人类心灵、最关乎人类命运的学问。十六世纪末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Francis Bacon说,人类全部的知识无外乎三大类,即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神的知识和关于人的知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卢梭也讲过,在人类各种知识中,最欠缺而又最关键的知识便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早在将近四千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创造了狮身人面像,并向所有路过这个雕塑前的人发问,这便是所谓的“斯芬克斯之谜”,而这个谜底就是我们人自身。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Socrates借德尔菲神庙的铭刻嘱咐人们要“认识自己”。同时代的孔子穷其一生创立了自己的“仁人之学”。可见这种面向人自身的学问自古至今都没有穷尽。前哈佛大学哲学系最著名的哲学教授之一怀特海创立过属于他自己的过程哲学,怀特海谈到,面对二十世纪的相对论,即便是十八世纪的牛顿看到了相对论也会目瞪口呆,不知所然。然而,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不断地重温着孔子、耶稣、佛陀、苏格拉底。为什么?是因为人文科学知识没有进展了吗?不是。因为没有哪一门学科或者哪一种知识比关乎人自身的知识更为复杂,更值得追问,更具有永久的意义和价值。
人们常常喜欢说“科学无止境”,其实关于人自身的知识和探究才是最无止境,最令人着迷的。苏东坡离开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和他同时代的官僚、同仁还有多少被人记住?几乎没有。但是苏东坡的雄词,他自创的东坡肉,却被一代又一代人记住并且传颂。我不是否认科学的伟大,只是想告诉同学们,科学技术可以改变局部,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观念意识,它们当然伟大。真正的政治家一样伟大,因为他们也能成就这样的伟业。可是,没有什么比人文知识更能深入人心,更能改变人类的知识状况和人类的历史走向。所以,即便是在今天的欧美社会,更不用说在欧美的一流顶级大学,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奖励,对历史的敬畏和回味,对哲学事业和哲学家的敬重,依然被视为是社会精英的、高贵的、具有长久意义的事业,甚至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礼仪。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档案文献馆,乃至于那些世界上著名的广场、建筑和所有庄严的场所,你看到、所感触到的首先是人文,你会为之感到鼓舞。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条件有前提的。进入人文领域仅仅是一种理想人生的开始,能否分享它的荣光还在于你们进入后的努力和造化。清华园再美,终究只能作为你们的学术人生的背景和平台,能跳到多高,跳多难多美的动作还在于你们自己。同样的道理,靠背景的美最多只能衬托你的美,但不能代替你自己的美丽。在此,我想首先以过来人的身份,其次以一位导师的身份,给你们几点建议:
第一,请你们抽空多看看二校门北面的老建筑,那是清华的历史记录,尤其是幽静处的静安先生的碑和陈寅恪先生所撰写的碑文,其中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句不仅是清华人文的墓志铭,也是现代整个中国和世界人文精神的座右铭。哈佛哲学的创始者William James在一篇题为“真正的哈佛”的演讲中说:当思想装上自由的翅膀,上帝也只能望而兴叹。你们如今的身份已经是“研博”学者,还必须安上“独立”和“自由”两翼,否则,无法行以至远,更无法成就大器。
第二,请你们静下心来,专心学问、思考和探究。我常常感叹:今天的学人既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你们遇到了大好的时代,有了空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不幸的是你们遭遇的是一个变化多端、躁动不安的时代,心若不静就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灵定力,你们便无法漂洋过海,抵达你们理想的远岸。“两耳不闻”或不能致,但一心专注于学问却是你们应该或者是必须要做到的。你们卓尔不群的学长钱钟书先生当年刚进入清华园时,便豪迈地喊出“横扫清华图书馆”,并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我曾经见证过,记得当年在北大读研究生时随导师拜访钱钟书先生,看到他桌案上展开的是厚厚的英文原本《韦伯词典》,问他何故?他笑着说,“没有书可读了,只有读词典。”我希望你们即使不能做到“横扫”,也能做到“饱读”,不要等到离开清华园时还饥肠辘辘,懊悔不已。
第三,读书问学如同佛门求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专业方向不同,读书问学的门径也千差万别。如何在三五年之内不虚研读?我的体会是,除了勤读饱读之外,还要多问、多谈、多思、多写。一言以蔽之,“多多益善”。问不只是请益于导师或者老师,也要问同学、问社会,问一切可问之人和可问之事。谈不仅是要海阔天空,更要心谈、深谈。与人谈是一种心灵对话的高级游戏,会谈善谈才能领略到谈笑风生的风光,甚或最终成就自己独特的“谈经”。思是人文学的基本功,不会运思和思考,决不可为人文研究。写是一种自我表达,是成一家之言的关键一步。你们不仅要成为卓越的作家,如格非教授;还要成为卓越的史家,如学勤先生;更要成为大思想家,如汪晖教授。
当然,你们和我们所有的清华人文人都应该牢记一点:人文学者的终极目标首先是成为大师,成为大师是我们的天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我们共同的清华人文先贤——清华国学院的导师群体,他们是我们共同的导师,是我们所有清华人文的资深导师,也是我们共同追逐的学术目标。为此,我希望你们更加努力,珍惜三到五年的学习时光,尽可能的接近他们。
拍摄︱陶刚强
编辑︱郝鑫
(清华新闻网9月6日电)
编辑:华山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