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进行时】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袁博:闻声如面,以直播为主体的在线教学
清华新闻网2月25日电 “在以直播模式为主的远程教学中,由于师生空间上的天然分割性,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全过程设计,主要需要解决的挑战包括老师对学生引导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孤独感以及随之而来的低自律性和参与性。”
袁博是太阳集团tyc5997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科学领域的教师,在2020年春季学期主讲“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和“数据可视化”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均高度强调互动性和实操性,且学生背景多样化——既有传统理工科学生,也有艺术和商科背景的学生。
袁博进行线上授课
得益于此前在学堂在线上线的两门慕课“数据挖掘:理论与算法”(国家级精品课)和“数据科学导论”(校优秀慕课奖),以及近年来一直从事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推广工作,袁博积累了丰富的在线教学经验,在本学期疫情影响下开展在线教学也有更多的心得体会。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
袁博认为,先进的教学设计需要紧密围绕“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整体构建思路,在发挥教师经验和知识优势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诉求。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将知识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主动的获取,将学生从课堂的沉默者转变为课堂的活动家,将学习从短期的功利行为转变为长期的兴趣行为。所谓课堂互动,究其实质即是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教师端)和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思想与意识(学生端)。
在学习氛围塑造方面,在开学之初,袁博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以及利用弹幕发送对新学期的期望等手段,破除距离带来的生疏感,形成社区化的学习氛围。同时,辅以教师的个性化鼓励与引导,让每个同学充分感觉到自己在虚拟空间中所受到的关注和教师对自身情况的了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始课程学习。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按时播放上下课铃声,并在学生思考及讨论等空档期播放背景音乐,营造课堂的仪式感和秩序感。通过恰当地引入与时事相关的话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现场感和代入感。
在“数据可视化”课程中,袁博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流行病案例,展示了当前疫情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并与其它典型的流行病进行了比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技术的实际价值。在英语课上,他带领学生学习了一批疫情相关的高频词汇,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互动中的沉寂现象在线上教学中更容易出现也更难以破解。因此,针对部分理工类学生偏内向的性格特征,袁博提前给助教、课代表介绍了课程设计中的关键环节,让他们在讨论和互动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推动整个学生群体的行为向开放、活跃的方向发展。
袁博说:“在直播教学过程中,面对面交流的缺位会导致从事与学习无关事务的风险成本降低,学生的自律性经受着更大的考验。教师需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如兼具逻辑性和幽默感的语言,以及有视觉冲击力的课件,来增强学生的沉浸感。”
在实操过程中,袁博通过适当地播放短视频或慕课片段,起到调节学习节奏、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袁博说:“缺乏变化的语言、刻板的语调、以文字为主体的版面拥挤的课件都容易产生传统意义上的说教感和距离感,难以在网络条件下对学生产生足够的黏性。”
借助智慧教学工具扩充教学维度
袁博介绍了一些借助智慧教学工具进一步扩充教学维度的“技巧”。例如:
实时答题。实时答题不仅可以带来显著的现场感,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直接的约束效应,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渐进式的评估,以微循环和快速迭代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题目设置。题目设置建议紧扣当前学习内容,形式简洁明了,以查漏补缺和激励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作为对学生能力的评判。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思考的问题,可以通过雨课堂在课后推送给学生,保持学习的延续性。
课后词云。每次课后,我还会将本次课的所有弹幕内容以“词云”的方式进行展示和回顾,让学生形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教学内容的产生者的自我意识,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
袁博课后发送的“词云”总结
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和评判学生的回答,袁博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老师应当深入挖掘和最大化提问环节对学习的促进价值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对错评价。例如:
投屏分享主观题。对于主观题应当通过投屏方式进行分享点评并邀请同学做进一步解读,为学生带来额外的信息获取渠道,有助于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兴趣。根据“感同身受”原理,建立在相似知识层面之间的交流往往具有更强的指向性,也更容易被学生个体所接受。
恰当使用随机点名。在确保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效果的前提下,利用随机点名,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课堂参与度。
不过,袁博也认为,在学生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随机点名产生的更多是抵触、紧张、沮丧等负面情绪,而非期望中的交流与激励作用,实质上降低了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因此,他通常在学生相对比较有把握的情况下进行随机点名,在不确定性较强的情况下则采用投稿或弹幕等匿名方式进行互动,始终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思考。
做好预案,确保教学活动的流畅性
教学活动的流畅性对于线上和线下课堂都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对教师的自信心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直播教学由于受软硬件条件以及网络通信情况的制约,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因此需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提前熟悉各项操作(如雨课堂、视频会议软件、麦克风、摄像头、数位板、数字激光翻页器等),进行全功能的测试并邀请部分学生进行试讲,尽量避免设置不当或误操作导致的慌乱。同时,要做好课程中的预案,对于各类突发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无备。袁博分享了他的心得,每一条都是干货:
对于最常见的网络不稳定带来的声音及视频迟滞或卡顿问题,应当提前安排助教及时进行语音提示以便做出调整。
教师也应配备单独的计算机或手机,以学生视角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实时提供自我反馈,避免单向黑箱教学带来的脱节。
对于需要进行现场演示的环节,如访问网页,要充分考虑网站的不确定性(如较长的响应时间或无法连接),建议把相关网页提前打开作为备份。
当遇到没有预案的问题时,教师应保持冷静,随机应变,避免长时间的教学空档。
袁博的课堂虽然没有课间休息,但两个多小时后,学生在深夜依然可以保持较好的专注力,课堂讨论依然热烈。这就是对整个课程设计的最好回报。
闻声如面,学生反响热烈
博士生张甜甜说:“袁老师通过“提问+弹幕+习题+手写板”的方式与同学们进行实时互动,营造沉浸式课堂教学氛围。这种在线授课的弹幕形式,也提升了同学们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地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博士生杜东宇说:“感觉到老师为适应远程教学做了很多准备,整个课程中间使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而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我们掌握了科技论文写作技能。”
硕士生陈怡霏说: “袁老师在课上的互动很有趣,充分利用了雨课堂的互动功能,不仅设置了选择题和主观题,也利用弹幕让同学们交流了彼此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新奇又有趣,真是天涯若比邻。”
硕士生李频捷说:“袁老师通过随堂测验、发送弹幕等功能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并通过实时聆听同学们的意见,随时了解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节奏。”
本科生李陈依说:“直播课能在同一时间汇各地师生于同一地,不论你身处何方,此时此刻都能以它为纽带和全班同学以及老师建立起紧密的课堂联系,让同学们在特殊时期依旧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高质量地继续学业。”
供稿: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编辑:李晨晖
审核:吕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