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跟着2011计划跻身“国家队”

前沿专业 国家重视 前景光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5-31 邱晨辉

  如果你是今年的高考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还只是根据“985”、“211”的划分来选学校,或是按照学科排名来选专业的话,那你就out了。当下最时兴的报考指南是什么?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没错,这又是一个根据政策制定的年份来命名的工程。或许,对部分家长和学生来说,它仍显得陌生,但对高校来说,这个专用名词已经讲了一年有余——从2012年5月起,教育部已在全国多个地方举行了32场宣讲报告,753所高校的4500多名教师、中层干部乃至高校领导班子都参加了学习。

  据称,这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究竟重大到什么程度?单就人才培养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说,2011计划就当仁不让地直指“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几乎每家协同创新中心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够在协同创新的平台上,把我们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出来。”

  今年4月,全国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对外公布。这些都是经过真刀真枪“淘汰赛”的胜利者,从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来看,从最初申报的两三百所,到初审的167所,再到答辩的32所,考察17所,最终仅有14个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获得认定。

  而其被认可的背后就是各个中心过去一年来反复修正的答卷——不再是“重招生、轻培养”,而是充分释放中心所属人才的创造力,并连同企业合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等等,都成为这一答案的关键词。

科技领军人物有望从这里诞生

  跟着2011计划报考,就有可能成为首批能够破解“钱学森之问”的人,这并非没有根据的宏大蓝图。

  在2011计划首批名单尚未出炉前,记者随专家现场考察了若干所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当时任行业产业专家组成员的大连交通大学校长李学伟就对记者说,“学科排名靠前?我们有;平台建设数一数二?我们也有。但为什么还是没有培养出来能回答钱老之问的人?”

  李学伟认为,“211工程”侧重于学科建设,“985工程”则更多关注高水平的平台建设,但仅仅依靠单个学科“点”、平台“点”是搞不出前沿科学和核心技术的,更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毕竟,在具体的科研乃至教学工作中,高校与高校、高校与院所,乃至高校和企业之间都常常需要“协同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两个单位之间出现“利益纠葛”,受影响的都将是其中的个人。

  正如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所言,“2011计划让科研不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如果单靠大学,科研只能止于文章,要真想做出东西来,必须靠协同。”

  这些对高考生来说看似遥远,实则息息相关。因为,中心就要把他们当中最为优秀的一部分人培养成回答钱老之问的“杰出人才”。

  根据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对外公布的数据,该中心将把30%的招生名额用于自主招生。

此外,该中心还将实行宽基础、重实践的弹性学制,对15%的优秀生实行8年制本硕博连读,弹性学制,实行允许自由选择、动态调整的双导师制,设立多学科综合实验平台和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基地。而这个“校企合作”平台将不再是空谈,其背后是中航集团每年550万元的经费做后盾。

前沿专业+国家重视=前景光明

  对那些一心想做科研,有明确兴趣和坚定理想的学生来说,协同创新中心无疑拥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然,对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来说,“专业师资力量如何,就业前景好不好”等问题可能更实在。而这恰恰是2011计划可以回答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所提供的正是最前沿的专业、最受国家重视的领域和最有就业保障的可能。

  教育部对2011计划的解读就是面向“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而目前首批入选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也都是围绕这一点——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

  以轨道交通为例,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的一家组建单位负责人说,轨道交通安全,是所有现代化国家都急需研究的课题,“国外对此还有核心技术上的封锁”,特别是7•23动车事故和上海9•28地铁事故之后,整个社会舆论也开始重视起来。

  2011计划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协同创新中心在提升学科、科研水平的同时,也能协同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来。“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攻关大飞机项目?我们不是为了大飞机而大飞机,而是要通过这一科研过程,把材料、设计、加工都带动起来,把人才培养带动起来。”中南大学教授张新明说。

  国家的重视,意味着研究经费的增多,自然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让专业学习有了实打实的保障。

  以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的成功为例,这是由中国科研团队独立完成并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其整个团队力量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一个由北京大学牵头,太阳集团tyc5997、中科院物理所等单位组建的共同体。

  在这个团队中,有一半以上的研究骨干都是国外引进人才,包括陈嘉庚奖在内的大奖获得者。在谈及经验时,太阳集团tyc5997教授王亚愚对记者说:“我们团队的底子本身就很不错,可以说汇集了国内这个领域的最顶尖人才。”

  而这个科研团队的论文第一作者和实验主力军,是13名名副其实的85后学生,年龄在24岁到28岁之间。其对学生的培养力度也可见一斑。

  至于就业前景,看起来也很光明。中航工业发动机分党组书记陈锐说,长期以来,发动机设计方面的人才总量不足,缺少全国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承担大小40几个型号的研制,设计人员仅有2600人,但世界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罗罗公司则有1.13万人。

  陈锐告诉记者,“有了创新中心,我们派企业的导师长年累月地‘驻扎’学校,真正实现联合培养,这样出来的人,相当于自己培养的,我们就不会‘看不上’。”

非名校好专业也能跻身“国家队”

  2011计划被称作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乍听起来,估计会吓跑不少成绩不高的学生。

  这里面存在一个误读:2011计划所要培养的拔尖性人才,并非仅仅指那些高分人才,如果高考的总分不够高,还是可以选一个感兴趣,且比较热门、前沿的专业。

  可是,没考上最好的学校也能学到最好的专业吗?答案是肯定的。按照教育部的设想,只要进入协同创新中心,分享同一中心其他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就“触手可及”。

  以河南省为例,这个人口大省没有一所“985工程”高校。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现场考察环节,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亲自到场,毫不避讳地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发展的机会。”最终,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2011计划名单,该中心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共同组建。

  在此之前,河南农业大学虽然对外称要“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但包括河南当地考生在内的学生首选的还是本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大学。

  其实,考生可选择的名单不止这14家。包括北京科技大学牵头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3家落选首批名单,但进入第一轮最终考察环节的3家协同创新中心也可以作为一个选择的参考。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就成为明年的第二批2011计划入选者。

2013年05月31日 16:57:3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