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美剧追“慕课”
来源:北京晚报 2013-8-23 左颖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它还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叫“慕课”。在全球,“慕课”吸引了数十万人的追捧,在北京,也有不少它的发烧友。作为一名“慕课”的资深拥趸,网友悠悠说,“我们这个族群里,‘慕课’的存在意义并不简单的是将引发一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它更引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超爱这个平台。”
第一个“慕课”平台应该追溯至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一下便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16万名学生。去年,不仅美国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还有Coursera、edX、Udacity三大课程提供商悄然兴起,使“慕课”的持续升温成为2012年席卷全球的热点事件。
太阳集团tyc5997的学生小刘自称是“轻度‘慕课’症患者”。他每天有两个小时看公开课,并已经在两大网站上完成了十几门课的学习。“这里的大多数课程主讲人,都是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小刘说,“慕课”的视频通常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最短的一两分钟,有些长的十几分钟甚至二十分钟,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玩游戏要过关,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课上完了,还有作业。交迟了的作业分数要打折扣,迟交太久就没学分了。
小刘很快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很多教育学习类网站的论坛里都有‘慕课’的虚拟自习教室,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推荐自己喜欢的课程,也可以和伙伴讨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记者登录一家网站的“‘慕课’自习小组”,看到这个开放小组不仅有学习组长,甚至还有专门翻译课程表的志愿者,“我们有的网友学习热情很高,但英文水平可能比较有限,小组里擅长英文的志愿者就会把课表甚至课程字幕翻译好后挂在网上,以备有需要的同学自取。”
“我去年开始每天都在上斯坦福大学教授的《人工智能》,迷恋程度不亚于追美剧。”网友DONEWS说。在他看来,视频录像中老师和观众的距离非常近,给人感觉就像老师坐在你面前说话,不时的讲讲笑话,拿个东西比划一下,这样学生肯定是不可能睡着了。
“虽然研究生毕业也工作了好几年,但‘慕课’依然很吸引我,我下载了经济和音乐鉴赏方面的课程在手机上,平时坐地铁甚至吃饭等位的时候都会拿出来学一学”,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小方如今是一名大学教师,在她看来,“未来这种学习方式将会给我们的传统高校教学很大的冲击,因为那将是一个能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和任意时间地点考试修学分的时代,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更加公平的学习机会。”
虽然从去年才刚刚开始蓬勃发展,但“慕课”对于传统大学教育的冲击和激励却已经开始显现。此前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仅2012年秋季在Coursera上选修帕特森博士“软件即服务”课程的学生中,非美国本土的学生就占了四分之三,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比例超过了70%。匿名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都表示非常喜欢这种教学形式,甚至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慕课’比他们在学校里修读的类似课程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