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李应博:深刻理解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治理逻辑

来源:光明网 9-13 李应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最主要支撑力量。在全球经济发展波动性依然较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凸显了对当前经济形势把握的方向任务、明确目标和实践路径。我国在区域发展道路上取得的发展实效和经验,彰显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治理逻辑。全国各地区在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积极探索由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和人民群众齐心聚力的区域治理方案,以构建现代化的区域经济体系、自主安全的产业体系与协调合作型公共服务体系,来为全社会持续稳健地提供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探索增长与公平相互适配的区域治理目标

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目标是区域经济可持续韧性增长和地区间福利普遍公平分配两个目标的耦合。区域发展实践表明,可持续的韧性增长是一种规避线性高速攀升和断崖式下跌风险,在合理波动区间实现螺旋式攀升的稳健型增长模式,以增强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冲击的能力。在经济可持续韧性增长中,坚持推进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地区产业要素供给的质量、产业链完整性和产业运行的规则性相统一。福利普遍公平的治理目标是通过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社会福利产品,并在地区间普遍均衡配置,进而实现区域治理的协调目标。

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机制转型

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机制体现了发展议程设置的动态性、治理工具的创新性和测度指标的多维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地区间协调合作上不断取得成绩和积累经验。国家通过重大区域发展规划,促进了地区之间融合优质的改革创新要素,建立与发展目标适配的治理工具,相继实施优先发展、差异化发展、融合发展和协调发展。治理工具与区域治理目标相互协同,在直接型和间接型政策工具,供给型和赋能型政策工具,单一型和组合型政策工具上进行创新;以央地协同、政策试验和经济放权等制度安排促进了包括基础设施空间互联、地区间经贸往来、地区间科技创新网络、公共服务供给府际协议等在内的区域治理结构。在治理效果的测度上,围绕区域治理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福利创造,从地区构建完善的赋能环境、人力资本结构、市场结构和创新生态中选择产业、贸易、科技、生态、人文和安全等指标来评价区域治理效果。

央地协同效率与地区间合作质量不断提升

当前,国家相继实施一批重大跨地区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更宽尺度的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提出了跨区域的地方政府间合作、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各种地方合作形式不断涌现。如,支持省际交界地区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机制;逐步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统筹引导人才、科技、教育资源向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转移。此外,国家在完善区域合作与利益调节机制,支持流域上下游、粮食主产区主销区、资源输出地输入地之间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利益补偿机制安排,鼓励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收益共享模式。

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治理效果进一步凸显

我国区域经济总体规模增加趋势明显。地区间经济差距出现递减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等指标上出现趋同性。区域产业结构从传统行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但是传统行业的集群特征仍非常明显。产业集群降低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在促进地区实现规模经济、创造产业的专业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上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营商环境的优化也降低了地区市场交易成本和社会资源流动成本。世界银行公布的营商环境报告结果显示:从市场主体营商全周期来看,中国地区整体营商环境得到改善,监管质量、公共服务充分性和执行效率得到提升,营商成本降低。

在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应深化经济理性服务社会发展的公共价值这一目标,探索体现区域本地化和开放式发展的区域产城融合新方案;优化地区产业要素供给结构和体系运行规则;加强地区间经济治理要素和社会治理要素的合理优化分配;构建实体经济支撑、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化区域经济体系。

(作者 李应博 太阳集团tyc5997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太阳集团tyc5997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李华山

2023年09月14日 07:29:1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