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彭林:寓教于礼 中华礼仪的核心意蕴

来源:光明日报 8-12 彭林

西周是历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治的朝代。在周人看来,人的道德成长优先于一切,“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国家“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殷周制度论》),对官民的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而礼是道德之器械。如何通过礼乐之教提升全民道德水准,是周人竭尽心智研究与运作的重大课题,其中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

理论探索 形成共识

由《尚书》可知,周公、召公等政治精英对“德”与政权兴衰存亡的关系,进行过深入探讨。同时,他们通过制礼作乐,将德治理念转化为制度,导入实操层面。由于最高层的提倡,各国贤达对德与礼的合理性论述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这在《左传》《国语》中随处可见。春秋季世,天下大乱,而孔子与七十子弦歌不辍,在理论层面对礼乐文明作深入探讨,创获巨大,《礼记》则是其结晶。

《礼记》体大思精,讨论的范围无远弗届,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实现大同目标的梯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祭祀天地,旨在“报”,报答它们的化生与养育之恩;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人当按照自然节令,与之共生共荣;人与天地并称“三才”,是万物的灵长,当知自别于禽兽;人人皆应以礼乐内外兼修,勉为君子,希圣希贤,以自身的君子风范,引领民众的道德提升等。这些论述精辟、缜密、深刻、通透,说理多浅近,好用譬喻,生动活泼,回答了人们对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最为关切的种种问题,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旨在走向“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礼运》)的大同境界,故深受历代学者、官员乃至民众喜爱,起到跨越时空统一举国认识的作用,意义深远。

顶层设计 全面布局

周代先哲胸襟宽阔,格局宏大,但凡理论的视野所及处,礼的制度建设必随之到达,理念与礼制处处相适应,《周礼》是最好的例证。《周礼》以人法天,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为框架,统摄三百六十官,旨在仿效宇宙六合、三百六十度。依据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文化活动、民众生活等事物门类与性质的差异,将家国的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兵礼、嘉礼等五大类,举凡天文、历法、朝聘、政教、封疆、赋役、祭祀、司法、冠婚、丧葬、贺庆、服饰、宫室、车马、营造、匠作等,一一囊括其中。经精心设计的各种仪式,或庄重,或虔诚,或威武,或喜庆,人们涵泳于仪式之中,感受敬畏自然、崇拜先祖、孝敬父母、友善朋友、哀悼亡者、体恤灾民等的情感,亲历仪式化的生动过程,以及情景式的体验,自然而然地接受正能量的熏陶,身心得以净化、陶冶与提升。

周人从天下大局出发设计的礼制结构,将治国的总体理念有机分布于其中,形成血脉联系,政府日常运作与官民教化自然糅合,浑然一体。无论在哪个位置上,自己都是完整礼制制度下的一员,都在一盘棋局之中,彼此呼应,互相关联。如此成熟的职官体制,与成熟的礼学思想体系为表里,为以德礼治国,奠定了稳固的地基。

童蒙养正 培根固本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礼仪教育从他们抓起,不仅时机好,而且效果好,无疑具有战略意义,故《周易》即已提出“童蒙养正”“培根固本”的理念。《礼记》的《曲礼》《内则》,《管子》的《弟子职》,都是当时的儿童礼仪教材。

儿童入世浅,尚未染于陋俗恶习,思想单纯,但模仿能力强,因此,从行为教育切入,在细节上培养品格,最能收到成效。古人将孝顺、谨严、恭敬、谦虚、从容、优雅等德行融入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等日常礼节中。《礼记·内则》载,凡是未成年男女,鸡初鸣之后就要起床,洗漱之后,按照规定的样式韬发、束发,梳理成总角,在领口佩戴香囊,再收拾枕席,洒扫庭院,然后做各自的事情,旨在养成勤奋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礼记》中的“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长者不及,勿儳言”,“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等语,都是读书人必备的教养,意在培养尊师重道之心。朱熹《童蒙须知》说:“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男子服饰要三紧“头紧、腰紧、脚紧”,将头、腰、脚三处的系带扎紧,人的精气神就起来。凡此,都是在小节处立大节,处处含有道德提示的作用。

童年养成的行为方式,印象最深,对将来立身行事,能产生最深层的影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故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

君子典范 引领社会

倡导德治与礼治,善化社会风气,需要君子的“标杆”引领。先秦文献中的“君子”包括两种人,一是有德有位的国君,二是有德无位的社会贤达。

君主居于社会高位,有公权力,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民众,故但凡要求民众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郭店楚简·成之闻之》说“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

故君子之莅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上苟身服之,民必有甚焉者。君袀冕而立于阼,一宫之人不胜其敬。君衰绖而处位,一宫之人不胜其哀。君冠胄带甲而立于军,一军之人不胜其勇。上苟倡之,则民鲜不从矣。

善政要先体现在自身(身服善),民众才能做到更好(民必有甚者)。国君身穿不同的礼服出现在朝礼、丧礼、军礼场合,神色真诚,下属与民众,都会被深深打动,“鲜不从矣”。孔子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此理。

社会贤达不受命于任何人,但笃信周孔之道,以礼修身进德,自奉甚严,自觉将礼的精神贯彻到生命体的所有层面,力求完美。如《礼记·表记》说:“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君子德行的完美从服饰开始,由外及内,扩展到君子之容、辞、德、行,一一相称,如此风范,足以为社会所景仰,成为民众仿效的楷模。

行为规范 礼仪教育

社会的和谐与否,取决于人的素质。《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有别于常人处甚多,而最重要的则是内心有“仁”与“礼”二字。有强烈的仁爱之心,行为上就一定有礼。仁爱,必然懂得尊重,懂得礼让,并且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坐立行走,举手投足,都能合于规范,不影响旁人。如此之类,都来自教育。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经典常谈》中谈及大众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时,说了一番浅近而亲切的话:

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和规矩,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按着尊卑的分际,各守各的道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才算能做人;人人能做人,天下便治了。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份儿,这也是礼的一部分。

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宜居城市,核心指标是人的整体文明水平,而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出现,而是要经过人们的努力追求与积极争取,真诚付出,才有可能达标。《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与精神必须同步发展,可谓万古不废的至理名言。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是充分吸收历史文化智慧,切切实实谋划全民如何“知礼节”、更好地树立国家形象的时候了。

(作者:彭林,系太阳集团tyc5997文科资深教授)

编辑:李华山

2023年08月15日 07:27: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