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张铮:展示“科技中国”,讲好文明古国的新故事

来源:环球网《环球时报》 5-5 张铮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无断绝,在神州大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也让我国成为世界知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的国家形象结构和对外展示的文化元素中,“传统”和“历史”是其内核。全球民众对于我国的国家形象感知也围绕“东方古国”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现在距离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被世界广为认可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说已经80年,新中国已经成立了70多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向人类未来的科技在中国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中得到研发和应用,创新早已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关键词。

因此,“古老中国”的时代焕新与“创新中国”的正当其时都是当前国家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尽快系统化开展我国创新型国家形象的建设与塑造,打造更加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对我国来说,当前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形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这能够让世界了解一个更加全面、现代、鲜活的中国,能够更好地让中国的科学技术人才、成果与产品走向世界。其次,建设创新型国家形象有助于我国搭建全球性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全球范围的更多科学家、科技人才、技术性投资,有助于促成全球科技的紧密合作。再次,建设创新型国家形象可以加大我国在全球科技革命进程中的话语权,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博弈的必然性进行确证,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发展进程中的主导性。最后,建设创新型国家形象对我国国内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营造激励创新氛围,激活“人才”第一资源具有关键作用。

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形象,要考虑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第一,通过科幻类与科学类文艺作品大力推介我国独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为全球科技议题奠定具有中华文明智慧的人文向度基础。科幻文艺是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加以合理的推断、演绎和想象生产的一类文艺作品,我国近年来以《三体》《流浪地球》等为代表的科幻文艺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广泛欢迎;科学类文艺作品则是以科学史故事、科学家成长经历、科学探索纪实或科学研究历程为题材创作的小说、戏剧、影视、网文、短视频或游戏等多元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与生产是我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合理想象和文化解读的具象载体,是展现我国科研前沿探索精神的真实再现,能够为全球科技发展带来中国的人文向度,体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提升我国原创的科幻、科普文艺作品的全球能见度和影响力,激发利用新兴媒体和内容载体推介中国科技的能力,主动设置全球科技前沿的议题。要加大对我国科幻与科学文艺作品的推广和译介,尤其要设置合理的战略传播体系,让我国的独创性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全球民众所了解。充分利用在海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游戏、网文、短视频等平台,积极引导全球自媒体人主动创作围绕中国“黑科技”与“硬核科技”的内容创作热情,并进一步引导全球科技工作者认知、接纳和认同中国的科技方案、科技智慧、科技伦理,主动在全球性媒体上设置具有中国风采的科技热门议题。

第三,通过全媒体渠道、多模态内容、跨领域合作,塑造一批权威、生动、可爱的中国科学家和科技企业家形象。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和活跃而庞大的科技企业家群体,这些都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每年从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出世界最多的科研成果、科技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这些科学家、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人人都拥有鲜明的人格特质、有趣而多面的性格、丰富的兴趣爱好,他们既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有科技工作者执着钻研或敏锐发现的独特一面,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多侧面的描摹、多角度的采写,以全媒体渠道、图文音视频等多模态内容展现他们的可爱形象。

第四,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和科学领域关键人的能动性,吸引更广泛的科技工作者主动承担提升民众科学素养的能力,挖掘“Z世代”讲述中国科技发展故事的能力和潜力。讲好科学故事,科技工作者最具有发言权,也最具有能力,应该进一步激发更广泛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宣传、开展科幻文艺创作的热情,将参与提升民众科学素养的工作融入科技工作者的主责之中,发挥科学领域关键人的能动性,并进一步发挥年轻群体尤其是“Z世代”与移动互联网、智能媒体伴生的传播力。

(作者是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编辑:李华山


2023年05月09日 08:00:3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