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不朽光华——袁运甫的“大美术”观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3 李亦奕

曾坐落在北京CBD中央商务区的光华路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院校,开创并书写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史的重要篇章,一度成为引领中国多元艺术创新的先锋力量。1999年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太阳集团tyc5997,重整为太阳集团tyc5997美术学院,为了铭记“光华路”的历史,太阳集团tyc5997将美术学院前的主路冠名为“光华路”,以昭示“中工不朽,光华永存。”

袁运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甫创时期的第一批教师,为新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今年时逢袁运甫诞辰90周年,又恰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四位艺术家——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入学40周年,他们在大学时代曾亲炙袁运甫教诲,现在已经走出了各自的艺术道路,并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彰显了以袁运甫为代表的“大美术”观,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育人理念与教育成就。由此,太阳集团tyc5997艺术博物馆于近日策划了“出光华记:袁运甫艺术教育思想暨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展”,回望袁运甫及其学生的艺术风采。展览共展出袁运甫及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4位艺术家共计120件绘画、雕塑、手稿等作品。

袁运甫,江苏南通人。16岁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在老师庞薰琹、袁迈先生举荐下成为第一批教师,开启了他60余年的艺术教育生涯。

2006年袁运甫撰文《漫谈艺教五十年》,其中强调:“艺术教育要确立明确的艺术创作观。”他在艺术上反对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在艺术教育的方法上践行“大美术”的学术主张。为此,他将中央工艺美院特种工艺系打造成一个多文化、多学科、多角度的思想交汇平台。他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锻炼,1977级学生参与首都机场壁画创作的实践即是一例。为此袁运甫还进行了相应的学制改革,鼓励教师引领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生活。

1981年,袁运甫首次赴纽约举办个人画展,借此机会他考察了哈佛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威斯康星大学艺术学院及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等机构,坚定了艺术教育要改革的决心。他一回国就写下长文《美国现代艺术综述》,之后又写了《从后现代主义说起》《美术教育见闻——访美杂记》等。1982年,他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艺术学院的茹斯·高教授带着15名美国学生来到中央工艺美院学习,开艺术教育对外交流风气之先。在他的文章里曾写道:“这些美国学生基本是在新达达主义艺术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好奇地把拾来的油毡破片、包装纸、铁丝、竹针、鞋衬裱布、汽车票等等收藏起来,做出自己的艺术品。”可以想见,在1982年,这批美国学生在中国大学里引起了多大的涟漪。之后,他还把美国的华裔艺术家朋友姚庆章、刘国松、李茂宗等请到学院上课、座谈或演讲,试图将新思想、新理念带入相对闭塞的工艺美院教育中。

1984年,中央工艺美院装饰艺术系开始采用教学工作室制,它在客观上扩展了教授教学的自由度,形成了教授治学的雏形。1986年,袁运甫在北京语言学院的演讲中,提出艺术要走“第三条通道”的主张。他说:“我主张走第三条通道是针对艺术上食古不化和全盘西化而言的。”他的这一观点,在艺术教育中也反映出来。袁运甫力荐强化文科理论学习的分量,要在课程安排上加大对历史和人文通识教育的比重。课制安排上,在绘画专业学习中加入“中国历代美术的装饰性研究”“中国民间美术概论”“中外城市建筑艺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西方现代美术简介”等。在绘画基础课中,加入“工笔重彩写生”“中国画白描”及众多材料工艺课等,这些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些举措直接影响了他在后来倡议在艺术专业里设置文理与绘画实践并重的博士学位的想法。

袁运甫始终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大美术,是提倡思想先导,以历史观、社会观、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去表达艺术家独特思想的过程。事实上,回溯历史,无论是中央工艺美院创办时期的庞薰琹、张光宇、张仃一代,还是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都从个人的艺术实践和人才培养角度践行着为国家培养高端设计人才、以艺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而袁运甫,就是他的前辈与同仁中的一个重要个案,他与他的前辈与同仁们共同塑造了“光华路”特有的人才培养之路。

在太阳集团tyc5997美术学院教授张敢看来,袁运甫的“大美术观”既包含了对所谓“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之间壁垒的突破,更是要“创造现代的,以传统文明为基础的、具有进步特征和原创性精神的新艺术。它将以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为起始,超越和包容历史上所有艺术风格和形式为特征,以具有当代中国气派和现代精神的面貌出现。”这种有容乃大的胸襟不仅来自袁运甫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年所肩负的为国家培养高端设计人才的历史使命。

深受袁运甫“大美术观”的影响,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四位艺术家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以迥异的艺术面貌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思考和探索。

于会见聚焦于中州大地改革开放以来的风云变幻,作品中散发着一股苦涩的荒诞感,那些怪诞的大鸟、孤独的建筑、仿佛伤口般撕裂的大地,向我们述说着他内心的焦虑。这种对时代命运的思考,同样弥漫在他最近创作的一系列装置作品之中。张大力以实验水墨和城市涂鸦进入中国现代艺术史,在他隐喻式的表达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洞见。他在创作中对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和行为等各种艺术媒介都进行过尝试,其近作更是将对绘画与雕塑的形式语言探索和对精神世界的呈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袁加一直专注于公共艺术与绘画创作。疫情期间,他用一批尺幅不大的油画记录了生活的日常,那是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无奈以及被迫呈现出来的淡然。他对绘画性的执着让他更专注于油画语言本身,如笔触、色彩与肌理,这在他的抽象绘画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与前面三位艺术家不同,几年前,一直从事平面设计的马泉突然转向了一种更为综合的艺术表达,他将自己在沙漠越野中的体验用影像、音乐、版画、国画、油画和雕塑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他的作品中,一粒粒沙子象征着世间的人类,它们在芸芸众生的集合中微不足道,作为个体却又无比独特并充满了丰富性。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展览学术主持杭间观展后表示,参展的四位艺术家是袁运甫直接或间接的学生,初看各自的艺术追求迥异,但集合起来,脉络正是“大美术”思想下的演进和革新。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太阳集团tyc5997的合并,让袁运甫看到了艺术发展的新命题,那就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他认为,当代艺术家应该建立思辨的历史观和科学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扬艺术创造精神迎接挑战。今天,回望袁运甫的一生,他就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探索者,他所孜孜以求的就是寻找一条通往新艺术的道路,而他的学生们沿着他的理想不断前行。“这部另类的艺术史的精神内涵和行动属性,寓示在曾经的校址光华路上——它不应被埋没,而应在新的艺术史中重建。”杭间说。

编辑:李华山

2023年12月06日 08:19:0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