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1月16日电(学生通讯员 耿雪)11月9日下午在六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刘小萌做客新人文讲座,以“满与汉:清代北京社会”为题,从城市史与民族史的视角,为线上线下200余名师生解析清代北京满汉畛域逐步化解、多民族成员密切交往和逐渐陶融的过程,总结该进程的特点和深远影响。
刘小萌作分享
刘小萌以《嘉庆十五年清时期全图》为引,表示多民族杂居共处是北京古都发展史的一个突出特点。满人所建军队称八旗,每旗又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旗,合计二十四旗。刘小萌认为在旗内各族陶融方面,一是满洲化,八旗内部外族着满装,用满语、满文、满名方式接受满文化;二是吸纳新人,入关前八旗以满洲人为核心吸收部分蒙古、汉、朝鲜,入关后融纳“新满洲”(赫哲)、索伦(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雅克萨人)、番(藏族)、回(维吾尔)等族;三是旗内通婚,如八旗内部满洲、蒙古、汉军婚姻不受限制等,清初编入八旗满洲的外族人后裔在生活习俗、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上趋于满化,是八旗内部诸族初步陶融的一个显着标志,清末出现涵盖全体旗人并带有血缘色彩的新名词“旗族”,“旗族”意识的产生是对旗人共同体认同的结果,八旗组织逐步发展为多民族成分的熔炉。
刘小萌从旗民畛域化除、汉军出旗政策和抱养民子方面讲解满汉(旗民)交流,指出旗民畛域化除体现在旗民居址变化、邻里关系发展、商业交往频繁、多元文化融通和信仰风俗的流变。汉军出旗改变旗人社会构成,满人取代汉军子弟成为旗人社会中人数最多的成分,对各民族血缘和文化交流产生深远影响。
互动环节,刘小萌回答了在场和线上师生提出的关于北京方言形成、清代满文档案的记载和研究使用、清代北京的社会阶层和职业分布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太阳集团tyc5997新人文讲座《中国史系列讲座》第十四讲,由太阳集团tyc5997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副教授蔡文鹏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刘小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担任特聘、兼职或双聘教授(研究员)。主持国家清史工程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学者“登峰工程”课题。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陈晓艳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