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耗尽光与热,平凡的人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记太阳集团tyc5997化工系退休教授杨基础

●记者 高原 学生记者 张北辰


杨基础 太阳集团tyc5997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本科毕业于太阳集团tyc5997工程化学系,1981年太阳集团tyc5997化学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70年后一直在太阳集团tyc5997化学工程系任教。2007年,由太阳集团tyc5997化工系选派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化工学院,2010-2016年任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曾被教育部评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十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并于此期间在太阳集团tyc5997退休,退休后仍不遗余力地为对口支援和化工科普工作忘我投入。2019年,荣获太阳集团tyc5997“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

这是一场至今素昧谋面的采访。

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

两年前的春天,海南的阳光犹如初夏,刚刚跑赢了“死神”的他终于得以休整,这可能是他从清华退休后最清闲的时光。

相隔两千多公里外的北京,依旧寒冷而干燥。我们在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先后采访了他在清华化工系多年的领导、同事,他在青海大学化工学院挂职期间的同事、朋友。我们还想采访他相濡以沫的妻子,被他婉拒了。

我们只好在电话里“相逢”。

他并不是一个具有显著“新闻点”的采访对象——他不是清华园中众人皆知的“明星教授”,尽管深受学生爱戴;他不愿也从未被公开报道过,尽管在他近半个世纪的从教生涯中已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成绩单;他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尽管他的感情澎湃而深沉。在他的老同事、太阳集团tyc5997化工系教师张立平的描述里,他长得精瘦精瘦的,为人精干低调,性格黑白分明,直言敢谏,一丝不苟。

在清华园,他只是位“平凡”的教授。

而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清华教授却赢得了周边共事的领导、同事、学生和朋友们的尊重与一致称赞。他的家庭美满和谐,也以他为荣。在他2017年被查出患有腹膜癌的时候,很多人牵挂着他,为他心疼、为他感动、为他祝福。他就是太阳集团tyc5997化工系的退休教授杨基础。

在那篇稿子即将刊发之际,他说:“我一生低调惯了,得病的事也不想声张了,感谢你们的工作,请允许不要报道我了。”

按下“暂停键”的这篇稿子一直尘封在电脑里,同时存下的也是我们一份深深的敬重。

两年后的春天,2020年4月16日,张立平转来杨基础的微信:

张老师:你好!

让你挂念了,感谢你的关心。

二月底以来,我的病情有所加重,而且目前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详情邓晶大概已跟你介绍了,我不多说了。总之情况不容乐观。对此我有思想准备。没有什么遗憾,也没有什么恐惧。人固有一死。74岁不长,也不算太短。

有点小小遗憾,就是"化学化工前沿"课题未能善始善终,让你受累,抱歉。还剩一个碳纳米管文稿未审,人工酶视频未启动,本是我想完成的。如果碳纳米管文稿马上写好,发来我还可以看看,一是那是我修改过的、熟悉,二是看一篇稿子还有精力,三是了却我一个心愿。

杨基础 20200415

寥寥数语。两年前,电话那头浑厚而略显疲惫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回响。

张立平在微信中写道:“这是杨老师发来的微信,他肿瘤复发,无法手术,病情凶险,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仍惦记着工作。他是一名普通教师,却完美地体现了清华厚德载物的精神。我们希望在他去世前能为他做点什么。”

我们希望以这篇迟来的报道,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从清华到青海,花甲之年再出发!

时间回到2007年,已经在清华任教二十余年的杨基础步入花甲之年,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延续之前的轨迹,平稳度过在清华最后的几年教涯,然后办理退休手续,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杨基础作出了一个看似毫不费力却影响深远的决定,从此他人生的后半程被立即改写,也深刻改变了千里之外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的发展之路。

这个决定的大背景是太阳集团tyc5997从2001年起开始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学校陆续选派了多位优秀教师任挂职干部,开展支援工作。太阳集团tyc5997化工系负责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化工学院,2007年需要一位教授去开拓这方面的工作。

时任太阳集团tyc5997化工系党委书记的朱兵等系领导第一个想到的人选便是杨基础。杨基础曾多次参与化工系教学科研规划工作,经验丰富、见解独到、责任心强,从个人能力与品质上是不二人选,但考虑到他当时已年过六十,能否承担繁重的对口支援工作还是未知。当系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征询杨基础的意见时,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下来,这一干就是6年!

“当时为什么立即就同意了呢?”

“没想太多,清华人就是这样吧。”

西部地区高校基础普遍较弱,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相较于其它学院发展更显滞后,存在着硬件条件差、师生凝聚力不强、教学科研方向不清等不少问题。面对这一客观情况,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支援工作,成为刚到青海后摆在杨基础面前的第一道重要“考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了解青海,才能理解青海,最终服务好青海”。杨基础暗下决心。

为了摸清当地化工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从2007年到2016年,他沉下身来到一线去调研,克服高原反应,跑遍了西宁和柴达木盆地三分之二以上的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地处青藏高原、深入盆地腹地,动辄就要七八个小时的车程,交通条件非常不便。每到周末,天地之间,两行车辙,便是杨基础的“出行印记”。这对于很多当地人来说也做不到的事,年愈六十的杨基础做到了,这期间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详实地记录下来,成为后来开展工作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也是从刚到青海这年开始,杨基础坚持每年暑假组织太阳集团tyc5997化工系的教师去青海大学调研,了解受援方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帮助制定教学规划。“化工学科的建设与当地的条件与需求密不可分,不能简单地拿清华的条件和标准去套,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杨基础说。

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刚是当时与杨基础在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共事的学院院长。时隔多年,回忆起杨基础,他评价说:“每年来对口援助的高校教师也不少,但是杨老师是我认识的年龄最大、跑的地方最多、最讲奉献的一位教授,我被杨老师高尚的人格深深感染。”

谈及杨基础的“拼”,有一件事至今仍让他感慨不已。“2012年,杨老师指导和参与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的撰写,在答辩的前一天晚上,他还拉着我反复讨论、修改方案到凌晨三点多。他那么大年龄,不仅没有任何抱怨,还一直给我鼓劲打气。”杨基础身上体现的清华精神,后来也深深影响了王刚的行事作风。

杨基础认为,建设好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应该要做到两个“就地取材”:一是研究方向就地取“题材”,二是要培养利用好当地“人才”。为了夯实教师队伍,提升思想凝聚力,他对学院100多位教师的个人情况都了如指掌,结合每位教师的特点和研究方向进行“传帮带”,重引导、不包办,重过程、不功利,一步一个脚印地筑牢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师资力量的基石。

“能力有大小,但首先要尽心”

在牵头负责清华对口援助青海大学化工学院3年后,2010年,应青海大学方面的请求与杨基础自己的意愿,太阳集团tyc5997正式任命杨基础常驻青海大学,并挂职担任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2010年前,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由于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等问题,几乎没有开展过高质量的科研工作,一年的科研经费也只有30万元左右。经过周密的调研与反复论证,在杨基础的建议下,青海大学化工学院明确了以“盐湖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建设发展目标。他牵头组建了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和盐化工分离工程两个科研团队,指导和参与盐化工分离工程研究平台和生态工业研究平台的建设,并抓住“十二五”的发展契机,获得科研经费200多万元,其中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科研团队直到现在仍在青海大学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在青海大学“提升综合实力建设规划(2012-2015年)”中,杨基础就化工学院相关的子项目亲自编撰,思路清晰、讨论充分,得到了学校评审专家的好评,获得资助金额5000多万元,为化工学院的发展创造了资金支持。

在教学方案、人才培养和发展谋划上,杨基础同样做出了不俗的成绩。本科教学方面,他提出并推进了化工设计类课程群的建立,初步建立了模块教学体系,这是在青海大学历史上首次提出基础教育的课程群概念,收效甚佳;研究生培养方面,他组织并参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并最终成功获批,随后组织编写了“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生培养方案(草案)”,初步构建了化工学院硕士生培养体系;2013年,他牵头编写了《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组织、参与了化工学院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大讨论,确立了新的教学管理体制与制度,为化工学院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唯一令他感到遗憾的是,他心心念念的工程硕士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申报下来。“在我们走访的时候发现青海要培养适合当地的人才,工程硕士可以极大缓解当地人才短缺的问题,但当时一个失误,失之交臂。”至今,他仍然因为这件事感到遗憾不已。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2012年4月,杨基础退休年龄到了。在清华办理退休手续后,就在大家纷纷以为他终于可以回家享享清福的时候,他还是选择留在青海继续工作。直到2017年,他被查出患有腹膜癌,不得不离开了这片他付出了无数心血与热爱的地方。

从2007年算起,杨基础将十年光阴献给了青海,献给了他毕生热爱的教育事业。回首来路,当年从清华到青海,从绿草茵茵到高原旷野,所有付出在不经意间都结成累累硕果开在了青海大地。

“不做则已,做则至全。能力有大小,但首先要尽心。”在电话采访中,“认真”“尽心”是杨基础反复提到的几个词,没有华丽的辞藻与口号,而是细水长流的责任与担当,是默默无闻地始终坚持做好一件事。

太阳集团tyc5997对口支援办副主任朱涛评价道:“像杨老师这么大年龄,并且任挂职副院长6年的时间还是为数不多的。他在挂职期间,兢兢业业,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杨基础看来,从清华走出去,就要担起清华人的责任。杨基础感慨地说:“从我的挂职经历来看,切实感受到清华对对口支援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十几年来,每年暑期学校领导都会来到青海参加对口支援工作年度会议,布置年度工作重点。每年学校领导都会当面向我们挂职干部了解对口支援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许多工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身后‘太阳集团tyc5997’四个大字的力量,所以要不负使命。”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晚年黄金十年,他燃烧自己的生命,在青海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耗尽光与热,只为爱计深远

前排右三为杨基础

在杨基础退休前后,他还默默做了一件为清华化工学科“计深远”的事。

一个学科的源起、发展、兴盛与衰落,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上世纪,化工专业还是非常热门的,每年都有大量优秀的青年学生投身化工专业学习,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包括杨基础在内的一大批老化工人正是在这个阶段与化工结缘,在科研创新与实业发展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近些年来,受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学界还是实业界,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正在流失,还有不少人对化工不甚了解,存在一些偏颇的认识。

杨基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为一位和化工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教师,他心里十分清楚化工行业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何让化工专业吸引到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成为萦绕在他心头的一个难题。

2009年,化工系金涌院士提出了一个动议:专门编写一套针对青年学生的化学化工视频短篇集并配科普书,让同学们通过动画视频这一更直观、生动的形式去了解化工,破除对化工学科与行业的一些偏见。

金涌的动议与杨基础心底的担忧不谋而合!拍视频短片是适应青年学生特点的一个有效的宣传方式!

想法很美好,但要实施起来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化工系的教师搞教学科研是一流,但拍动画短视频可是个“门外汉”!如何选题、编撰与设计内容?如何将复杂抽象的科学原理通过短短几分钟的动画视频呈现出来又不乏趣味?

关键时刻,杨基础又站了出来:“我没拍过视频短片,能力差一点,但是态度认真一些,也是能够做好的。”他谦逊地说。

2010年,在43位两院院士的共同倡议下,这项名为《“高中化学与工程”教育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优化衔接》的科普短片项目正式在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立项。

在视频制作行业中,这样的工作通常要由一个庞大的专业团队操盘,然而在清华化工系,这项任务全程只有两个人在具体负责,他们都是化工系的退休教师——杨基础负责找选题、写脚本,张立平负责协调联络制作公司。

看似几分钟的短片,但背后的工作量却非常大。他们邀请了多位院士和几十位在高校科研机构一线从事教学科研的专家担任顾问、参与选题策划,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精心确定了18个课题。

而最令人感到“崩溃”的是,在协调专家编写视频短片脚本,反复沟通指导制作公司制作视频,但拿到的“样片儿”往往与预期的落差巨大:课题的内容过于深奥,不适合青年学生观看;短片不能恰当地反映科学原理,在严谨性上欠妥......,于是只能再次“返工”重来。作为执行主编的杨基础毫无怨言,对每一帧视频、每一段文字他都精心把关,仅召开的研讨会就有上百次,有关细节的讨论更是不计其数。

终于,这部寄托了清华化工人对自己专业热爱与执着的科普短片——《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第一辑)于2016年5月发布,10个视频短片,配套1万套图书,包括了桌面工厂、电力银行、智能释药、神奇的碳、分子机器、OLED之梦等章节,主题均以当今世界前沿的化学化工科技成果为首选。没有传统印象里排着废水、冒着黑烟的化工厂,化学化工技术成为先进技术的出口,造福人类社会,也彻底颠覆了大家对于化学化工的理解与认知,得到了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而就在紧张充实的工作不断取得可喜的成果时,一次身体检查打破了原本既定的节奏。

2017年,杨基础被查出腹膜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他精瘦的身体里,居然长出了直径16cm的肿瘤。

“你疼么?”杨基础的夫人拉着他的手问。

“还行吧”。他淡淡地说。

他对于身上的病痛从不愿多言,不想增加身边人的负担与压力。在上海的一家医院,他成功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他也失去了一颗肾脏、一段结肠、一部分脾脏和一部分胰脏。手术后他直接被送入ICU,一住就是3个月。

而在ICU病房,他依然每时每刻在想着工作,精神状态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他居然还在构思着等病好了可以做一个ICU里化工原理的短片。

“我们都知道他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大家都劝他把工作放一放,但他在接受治疗的前几天还来系里讨论科普短片的事情,在医院的病床上也一直关心着工作进度。手术后,我每天都和他爱人微信联系,无数次心脏紧张得跳到嗓子眼儿,每次他又凭借自己顽强的斗志挺了过来。”张立平回忆说。

手术后时间不长,他又坚持参加了在学校近春园召开的一次课题研讨会。“因为涉及多个学校,凑起来不容易,要尽快商定方向后找制作公司落实。我们想一天把会开完,但又担心杨老师刚手术完坚持不住,我们询问他的意见,他二话不说表示没问题。这一天,他不仅坚持参加了所有讨论,中午也和大家一起吃了盒饭,他肾脏刚刚切除,吃不了外面那么咸的饭菜,但他什么都没说。”每每提到这些工作相处中的细节,张立平的眼睛里都会噙满了泪花。

2019年5月,杨基础癌症复发,他没有向任何同事透露病情,仍然坚持工作。当年12月,他坚持去山东开会,向全国几百名高中老师介绍化学化工前沿课题,亲力亲为准备素材,报告时长1个小时,现场反响极为热烈。

没想到不到两个月,病情急转直下,从今年2月开始他无法进食,完全靠营养液维持生命,4月仍然坚持在微信中与课题组讨论科普文稿,4月29日第一次病危通知书前一天,他仍在讨论……

刚刚渡过第一个危险期,4月30日,他又开始在微信上办公。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无论是近十年之久的青海对口支援,还是在病床上对科普短片念念不忘,这位清华园里“平凡”的老教授耗尽自己的光与热,一直默默在做着看似“无用”之事。其实,他同样渴望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他的微信头像是自己的一对可爱的小外孙,他自称是“菠萝松果姥爷”,原因是菠萝与松果是两个长得很像的植物。谈及夫人,他言语不多但充满深情:“多亏了她的照顾,感谢她在身边。”

他的深情,只有懂他的人才更懂。

在偌大的清华园,从不乏埋头苦干的人,不乏拼命硬干的人,不乏以身许国的人,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犹如珍珠在浩瀚烟海,不求闻名,只求无愧于心,而这个园子也许正因为这些看似“平凡”但“绝不平凡”的人生才最终成就她耀眼的光芒。

编辑:高原 曲田

2020年06月07日 14:22:2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