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在理想的高空中翱翔

——记太阳集团tyc5997社科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生索多

研通社记者 方文

  索多,藏族,中共预备党员。太阳集团tyc5997社科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赴西藏基层乡镇工作。曾担任班长等职务,获太阳集团tyc5997国际关系学系学习优秀奖学金等奖项和荣誉。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着“世界屋脊”之称,雅鲁藏布江呼啸而过,珠穆朗玛峰冲天耸立。

  索多在这里长大,看雄鹰飞过,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天空,大概正是这片广袤的土地,才能养育出如此坚定的藏族青年。

西藏,是爱,是家,是情怀

  12岁的时候,索多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西藏,来到山东省济南西藏学校,初中四年,他没有回过家。

  “当时西藏没有铁路,我只能从拉萨坐飞机到成都,再坐火车到济南,一次路费就要几千元,没有那么多钱。”

  在教室背后的黑板报上,贴着西藏孩子的理想,“索多——工程师”。

  “曾经有位西藏教育厅的官员在我们学校演讲,他说西藏最缺乏的是工程师,因此当一名工程师就成了我的理想。考上清华,我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在一个12岁孩子的世界里,索多其实并不明白工程师的真正涵义。12岁时的你和我,或许还在父母的庇护里打闹嬉戏,可12岁的索多已经开始独立生活。索多的心中一直记着这样一句话——“为建设新西藏奉献自己的才智”,对一个12岁便背井离乡踏上求学之路的孩子来说,这是信念。

  西藏是家,西藏需要工程师,做一名工程师便是他的理想。

  “从进入内地西藏班学习开始,我就知道身上担子的沉重,我们必须成为民族的栋梁。每一次思考,我都把西藏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然后其次才是个人的喜好得失。”大三暑假,索多面临继续求学还是工作的问题,“我们家有五个孩子,我姐姐和哥哥都没上过学,只有我一个人上过大学,按理说我应该承担家庭责任,赚点钱,解决家庭的问题。”

  如果当时索多回到西藏,选择一份待遇好的工作,他和他家庭的生活可以更好。

  “但是这样,我觉得自己很可怜。”这是访谈中索多经常说的一句话。

  为何可怜?

  “我也想过去银行工作,月薪过万,可以留在拉萨,很舒适,谁不想要?但如果这样,牵着我鼻子走的,不是理想,不是能力,而是金钱和舒适的生活,这样我会觉得自己很可怜,这样我没法改变别人,最多改变自己的家庭,我能做的事情很少,只能忙于生计,不能为别人创造价值。”这是索多的肺腑之言。

西藏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

  2006年,索多作为清华招收的唯一一名藏族学生,进入精仪系制造自动化测控技术专业。

  那一年,他以为已经触摸到了自己的“工程师梦想”。

  可是,索多发现,离开西藏6年,在外求学的时间,甚至让他脱离了西藏。西藏可能需要热能、水利的工程师,可是,西藏根本没有对口的行业接收一名自动化人才。

  “我觉得自己学的专业在西藏没有用武之地,我很失望和迷茫。”

  在现实与理想冲突的挣扎中,索多的思维随着青藏铁路一路延伸。

  “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通车,7月末我便坐火车来清华报道,这次经历对我触动很大。我认为,火车的开通会对西藏社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一方面,青藏铁路会创造很多发展的机会,但在创造机会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文化对话甚至是裂缝,另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的精神世界可能会很贫瘠,这些都是西藏将来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相比一名自动化工程师,西藏可能更需要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

  考虑到自身优势以及西藏未来建设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索多选择从精密仪器专业转入社会科学试验班。

  “以前只想着西藏需要什么,没有去思考自己的潜力,现在想来,我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西藏需要什么,一个是我能做什么。”

  在研究生期间,索多熟知了西藏村官计划,也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认识,“如果我去基层,我有很多优势,我会说藏语,会写藏文,汉语和其他语言也可以,另外,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懂老百姓,知道他们的辛苦,这种情结很重要。我曾经看见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在农村承受的苦难,这也是影响我选择到西藏基层工作的重要原因。他们为了省一块钱,可能走几十公里路回家,在城里,这些钱可能就只够给小孩买块糖,跟他们比,你觉得自己苦吗?我觉得不苦。把我放在最艰苦的地方,我都觉得不苦。”

  关于西藏的农村现状,索多也在不断思考,“西藏的城市化程度更低,农民基数更大,作为一个决策制定者或者建议者,你必须了解他们。如果我能去基层,我确实能够为他们做一些事情,西藏基层,知识太匮乏了。如果有知识,你能做很多事情,这是真的。”

尊师如父,严父如山

  索多是幸运的,在大学,遇到了如慈父一般的导师,带领他摸索前进的方法,更幸运的是,他有一个伟大的父亲,是索多离家在外独自求学十余年的精神支柱。

  索多在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攻读硕士期间师从阎学通教授,学术上,阎老师对索多倾心指导;生活中,更是言传身教。“阎老师曾经上山下乡,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度过九年劳动岁月,九年的等待时间是煎熬的,缺乏物质,精神贫瘠,可是他坚持下来,并走了出来,这九年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他,他也常常跟我们回忆当时的生活,鼓励我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在索多心中,阎老师像家乡农村的老爷爷,没有那么多讲究。慈祥,简单。

  若说尊师如父,那索多的父亲,就像一座山,高大挺拔。

  索多跟很多孩子一样,亲切的称呼父亲为“老爸”。

  “可能我比较自私,在我眼中,我的老爸很完美。”

  索多说,“我觉得我的父亲有一种很宽阔的胸襟,想事情从来不考虑自己和家人,如果没有他,我不可能走到现在。他虽然是一个农民,但看得很远。高考结束后,我的家庭遭遇了变故,经济上困难很大。但父亲坚持让我好好学习,告诉我,哪怕需要出国读博士,家里都会支持。”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索多很兴奋,第一时间给父亲打了电话,“老爸,我马上要工作了,我的第一份工资,你希望我给你买什么礼物?”“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第一份工资全部捐出去,当作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后,当你遇到了诱惑和动摇,想起自己捐出的第一份工资,或许还能回想起当初的理想。”在索多的眼中,父亲有一种“无我”的境界。

  能让人感动的,常常不是小说里的千回百转,而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最真实的故事,就好像读者一般不会被形容词打动,触动心灵的,常常是用动词和名词组成的最简单的句子。这里,索多,是一个会让人感动的名词。

  编辑:范 丽

 

2013年07月18日 10:26:5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