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筑梦师”

——记2014年北京市教学名师、历史系教授张国刚 

记者 赵姝婧

图为张国刚近照。

  张国刚,1956年6月生,太阳集团tyc5997历史系教授。2003年入选太阳集团tyc5997“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近十年来在清华讲授“中西文化关系史”、“《资治通鉴》导读”等本科生素质课以及“隋唐五代史”等专业课。其中“中西文化关系史”是太阳集团tyc5997、北京市和教育部精品课程,第一批资源共享课程。“《资治通鉴》导读”为清华核心素质精品课。课堂讲解深入浅出,极具启发性,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探讨,促进学生原创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同学们获益良深。

  2008年夏天,暑热当头,历史系教授张国刚骑车在清华园里穿梭,在正午的烈日下寻找他提前约见的、从外地赶来准备报考历史系研究生的王炳文。

  当看到满头大汗、四处找寻的王炳文,张国刚立刻微笑着向他招手:“炳文你好,我是张国刚,欢迎你报考历史系研究生。你赶路肯定饿了吧,不如我们找个地方边吃边聊。”

  素未谋面,从外校赶来提前约见导师,王炳文从未想到,名气如此大的学者会这样热情随和,尊重学生的梦想。

  在食堂,张国刚详细询问了王炳文的研究兴趣和学习情况,细致了解他对未来的想法,并给予他相应的建议。如今转眼6年过去了,王炳文已经硕士毕业,继续师从张国刚攻读博士学位,“这么多年,我始终牢记着第一次见到张老师的情景,因为那是梦开始的时候。”他感慨地说。

  这只是张国刚多年来与学生共处过程中的一个画面。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梦想,并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一步步前进。清华的文科专业有着‘小而精’的特点,我希望我教过的每位学生都能了解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人生的智慧和启迪。从教31年来,我一直坚持着这一目标,不断前行。”张国刚说。

不同成长阶段给予学生不同“营养”

  2003年,张国刚入选清华“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历史系执教。“那一年清华历史系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要做的事情很多,我深深知道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张国刚说。

  张国刚曾在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执教,他把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融合到在清华所开设的课程中,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尝试,并在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予他们不同的“营养”。

  张国刚曾开设十几门本科生课程,其中有“中西文化关系史”、“《资治通鉴》导读”等本科生素质课,以及“隋唐五代史”等专业课。“对于公共课来说,我认为知识的门槛要稍微放低一点。不同专业的学生前来学习通识课,除了知识,更应该给予他们思想和智慧。”张国刚说。

  针对本科生,张国刚在课堂上还专门安排了课堂报告环节,以此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报告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切入点,结合原典或教材作主题报告,并由老师点评。这一活动使课堂收到了教师单纯讲课所没有的效果,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和交流。

  除此之外,张国刚还开设了“历史学理论与实践”(必选)、“中国社会与制度”、“中古社会文化史”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给予这一阶段的学生另一种培养方式。

  “对研究生教学,我采用以阅读原始材料和学术专著为依托的‘研讨班(seminar)’授课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原始材料或学术专著为依托,每次课集中探讨一种文献或专著,由一位同学主讲,老师与所有同学参与讨论。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提问、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则应从一二手材料出发,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构建材料,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张国刚说。

  从硕士到博士,王炳文一直师从张国刚,“跟随张老师学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做实在的学问。有时候我们师生一天会见几次面,围绕一个问题反复深入讨论。张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负责,我们能真切感受到自己在他的指导下不断成长。”

  就这样,多年来张国刚通过渐进式培养方式,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专业基础扎实、拥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对待他们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用心尽力,如今他还能对清华历史系首届本科生的名字及其毕业去向如数家珍。

精心设计每堂课创新授课模式

  “我认为对学生来讲,首先课堂上读一本‘足够专业’的教材非常重要。”张国刚说,“现在课堂上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部分教材太过于简单,学生读教材觉得不过瘾,授课教师还会让学生去看其他资料。我认为,课堂教材是学生迈入学术领域的第一本读物,对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基础至关重要,因此教材除了注重知识,还要有系统性和创新性。”

  对传统课程内容,张国刚进行了整合与创新。以“中西文化关系史”为例,这门课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门悠久历史的课程。“在欧美大学里,这门课使用的是由英国人编写的《欧洲与中国》教材,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有更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教材。”张国刚说。他结合中欧学界彼此学术优势和研究成果,编写了《中西文化关系史》,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而他在清华开设的“中西文化关系史”课程,更是使这门古老的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

  张国刚还是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第三卷(隋唐宋)的主编及执笔者,该教材最大的特点在于吸收了中古史研究很多最新的理论和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隋唐宋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特质。2013年,张国刚再次对该教材进行了认真修订,准备作为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下册)出版。

  一本本优秀的教材就这样应运而生,为了写出好教材,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张国刚长时间挑灯夜战,注重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时效性,适时修订,重新出版。

  除此之外,张国刚还运用视频资料和幻灯片,课堂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中西文化关系史”课程所讲授的历史时间跨度数千年,涉及众多地理区域,为了使学生能更为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张国刚就所讲内容进行了广泛的图象收集,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图象资料,使同学们对两种历史阶段的面貌产生深刻印象。

  博士生李兮曾做过导师张国刚几门课程的助教,“在张老师‘《资治通鉴》导读’这门课上,200多人的大教室里每堂课都是爆满,上座率极高。课堂上文科理科学生都有,每当听到张老师讲到精彩之处,大家都会集体鼓掌,满堂喝彩!”她说,“从精彩的教材到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都是吸引同学们前来听课的因素,而且张老师会根据听众感兴趣的点,不断调整讲课内容,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江山代有人才出培养“筑梦接力者”

  张国刚非常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许多学生已成长为相关领域教学及科研的中坚力量。

  “我常常对学生说,现在很多人都想出国,觉得国外的东西更好。但我认为不是这样,我们的国家正在日渐强大,无论身处哪里,都要谦卑好学,牢记祖国需要人才,争取作出更多创造性成果。”张国刚说。

  目前,在张国刚培养的博士生中,有6人担任教授,十几人担任副教授,培养出涵盖中古社会史、中西文化关系史、中古家庭史、唐代政治史等多个学术领域的人才,并引进了以侯旭东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不断壮大清华历史系的人才队伍。

  为了使更多的年轻人共享优质学术资源、培养更多人才,张国刚所讲授的“《资治通鉴》导读”课程已入选“学堂在线”清华第二批MOOC在线课程,并于今年秋季学期正式上线。“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已经积累了视频课录制的相关经验。MOOC的制作与之有相通之处,但更要注意到其独特性。相比而言,MOOC更是一种讲、学、思、练全方位同步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知识点裁剪、视频制作、团队建设上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张国刚说。

  张国刚不断革新,积极接受新的教学工具,接受新的教学挑战,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在线互动,让优质的资源共享,为全球学生呈现了一门精彩的历史学在线课程。

  “张老师特别注重学术的传承与创新,他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带给学生新的知识和授课形式,让我们收益匪浅。”李兮说。

  “我希望学生们在我身边成长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全面发展,除了希望他们掌握渊博的知识外,还希望他们拥有宽旷的胸襟、正直的人品和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在这一过程中,我愿意倾尽全力,助他们实现梦想的一臂之力。更希望他们未来能够‘接力’下去,共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张国刚说。

  转自《新清华》2014-10-17

2014年10月21日 15:48:4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yc5997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