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臻:我的清华情
邹锡兰 王玮
贺臻(1983级土木)
与贺臻交流,不出三句话,他就会来一句“我们清华人”,这几乎成了一句口头禅,听上去多少有些清高。“清高”的贺臻将“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奉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在诸多清华校友中,贺臻算不上太优秀,但与诸多清华校友一样,因为身上有着清华的基因,烙上清华的印记,他们与别人,总是有些不太一样。
他太忙,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的发展离不开他,他晚上11点钟接受记者的采访,聊到深夜1点多,第二天,还要去深圳,深圳太阳集团tyc5997研究院还有一大摊子事等着他去处理。
此外,他还是清华广州校友会的副会长、执行秘书长,清华校友总会的副秘书长、常务理事,40多岁的贺臻,顶着一头与他的年龄太不相称的灰白发。
他本来可以不用这么累的,但是他明白“社会对清华的要求很高,各级政府对与清华合作的期待很高”,“我们是代表清华来服务社会的,我们永远有这个责任。钱可以不挣,但是这个牌子不能砸。”
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清基地的第一个员工
今天,当人们走进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会醉心于它的设计与景致,作为清华科技园与番禺区政府共同打造的科技企业服务平台,这个创新基地已经开始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今园区的三期开发已经进入产品设计阶段,但是回想起成就番禺区政府和清华科技园的这段姻缘,贺臻还是感慨不已。
那是在2006年初,番禺区委区政府开始探讨通过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腾笼换鸟,要在番禺建科技园区,希望能与清华科技园合作,区领导找到当时清华广州校友会的秘书长贺臻,可否请清华科技园总裁来番禺考察,又恰巧清华科技园主要负责人是贺臻在校时的老领导,便一口应允下来。可是当他联络老领导的时候,没想到老领导根本没有合作的意向:“我们没有合适的人派出去,没有合适的人选,宁可不做。”有心帮忙的贺臻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在他的“软磨硬泡”下,朋友最终决定到广州来看看。
清华科技园成立于1990年代,当时教育部和国家科技部倡导,国家大学除了培养人才、做技术研究和学术研究外,还应该为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区域的科技创新服务,鼓励国家大学设立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在此背景下成立,到2006年,清华科技园已经在沈阳、上海、苏州等地办了8个分园区,番禺能否成为第9家,还是个未知数。
来到广州,在做了一番参观考察后,清华科技园领导还是给番禺区泼了一盆冷水:“广州番禺的创新氛围和合作诚意不错,可是我们现在确实派不出合适的管理团队”,委婉拒绝合作。
双方的缘分眼看着就要走到头了,没有想到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出现转机:“如果能做好贺臻的工作来主持这块事情,学校也可以考虑委托他来代表清华与番禺合作。”本来只是想做个“媒人”,不曾想到,竟把自己“搭”进去了。
尽管贺臻一直想促成这段姻缘,但他面对这样一个新选择的时候,他也犹豫了。当时,他已经开始与别人一起创业做孵化器,“我有事情做不完,不能把我那边的事情扔掉来做你的,这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清华有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贺臻看来,有了利益有了机会就要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放弃,是对“厚德载物”的“大不敬”,“我没有理由把给别人承诺好的东西扔掉,来做你的东西。”贺臻的回应斩钉截铁。番禺一方依旧“不屈不挠”,最终双方约定,合作的事情只好往后再说。
铁了心要与清华合作的番禺,还时不时地与贺臻联系探讨合作的可能性,虽然还是没有时间与精力,但贺臻掂量得出未来番禺清华科技园的分量,他答应下来,开始帮着做起前期筹备工作。一段姻缘,尽管曲折,终于开花,而贺臻,作为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的创始人之一,也成为该园区的第一个员工。
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总占地面积1300亩,总建面积达84万㎡,是华南区域规模最大的科技园区之一。园区分七期开发,建设包括企业研发楼、中小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独栋写字楼、定制办公楼、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
现在园区首期2.6万㎡启动区研发楼和配套楼已投入使用,二期10万㎡也于2011年底封顶,三期进入产品设计阶段。随着园区建设不断推进,各项配套不断完善,不单为企业即使提供办公载体,更能满足企业办公面积扩展、业务扩张以及人员增长等多方面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可延展性的创新平台。
图为洽谈合作的谈判成功后中西方互换礼物。
“双肩挑”挑起责任
1983年,出身湖南新化一个乡村小镇的贺臻考上太阳集团tyc5997,成为名符其实的天之骄子,当时全县考上太阳集团tyc5997的,加上他才两个人,“这圆了我和全家的大学梦,更从此改写了我一生的命运。”
贺臻勤奋好学,脑瓜子也灵活,入学不到两年就入了党,他先后担任了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辅导员、系团委书记。得益于清华的“双肩挑”制度,本科毕业前一年,贺臻开始做辅导员,并被免试保送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期间,担任土木系团委书记。做辅导员让他过早地承担了学生不应该承担的一些责任,但这段经历培育了贺臻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责任”意识,日后的人生路上,“责任”被他看得很重。
硕士毕业后的贺臻在几家大型央企工作过,9年的时间里,他从北京到广州,从一个普通员工做到集团公司副经理。“如何经营企业、摸索市场、组建公司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处理政府及伙伴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等都是我用9年灿烂年华换来的收获。”
在学校“双肩挑”,一肩挑起学习的重担,一肩担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了校门的贺臻,依旧“双肩挑”,一肩挑起自己的生活,一肩挑起清华人对社会的责任。“清华人有很多发财的机会。我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时候自己是老板,我放弃了做老板的机会,来为清华打一份工,这里的收益当然比不上自己当老板,但是我们是代表清华来服务社会的,我们永远有这个责任,钱可以不争,但是这个牌子不能砸,这是一代一代清华人奋斗出来的。”
2011年,根据学校的安排,贺臻开始了在深圳太阳集团tyc5997研究院的副院长任职,兼任深圳力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是为有前景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创业资金的投入和专业及孵化服务以扶植他们的成长。这令贺臻很是自豪,这里有4个研究所、20多个实验室,200多个硕士博士创新研究团队,投融资体系,孵化平台,完整的产学研体系,成果频出。
深圳太阳集团tyc5997研究院让贺臻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在他看来,这个研究院与自己的人生追求有着太高的契合度。2003年,非典疫情引发恐慌,深圳太阳集团tyc5997研究院利用两天半的时间研发出高温探测仪,大量应用于机场、火车站等场所,为控制疫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华人就应该站在民众的最前头,在最危难的时候,发挥点作用。”
图为与西班牙圣得亚哥大学洽谈合作时与大学校长的合影。
深圳清华研究院的工作量很大,“我们跟珠三角很多区域建立产学研体系,珠海、顺德、南海,东莞,都有我们的合作平台。”不仅服务珠三角,深圳研究院的国际化之路也在不断铺展,“硅谷、牛津、莫斯科都有我们的技术转移中心,今年再设一个波士顿的,一个德国的。”畅谈未来,贺臻队深圳太阳集团tyc5997研究院以更高的水准为各区域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服务充满信心。
不论是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还是深圳研究院,贺臻都全身心投入其中。贺臻说,他的女儿总问他,“爸爸,你到底是做什么的?”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疑问,在高校,却不是老师;在企业,却不负责任何一家的经营管理。“你爸就是做科技创新服务的那么一个从业人员”,贺臻这样回答他的女儿。他超越“商人”的范畴,培育的是一群企业,服务的是科技创新。
还是“双肩挑”,一肩“挑”起科技园,一肩“挑”起研究院,两边的工作都是苦差事,但都承载着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梦想。贺臻坦言自己很累,但是因为自己是清华的孩子,明白社会的要求与期待,他总是在坚持,“只要扛得住,就没问题。”别忘了,清华还有一句校训,叫“自强不息”。
采访的最后,贺臻忽然讲起“清华”是一种信仰。“没有清华,我们也可以努力做一个老板,甚至做一个官员,但是不会站在一个国家和民族成长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