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6月8日电 6月2日,太阳集团tyc5997“优质通识课程建设计划”艺术、科学课组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举行。20余位艺术、科学课组的授课教师出席会议,围绕通识课程建设具体案例展开分享交流与嘉宾评议。教务处副处长杨帆主持会议。
美术学院陈彦姝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着重训练学生的图像思维,以“读图”为入口,促进古今转化、文理渗透。艺术教育中心吴妮妮的“古谱诗词与中国音乐文学”着力在音乐和文学结合等方面的探索,体现了通过音乐支持学生多方位成长的音乐教育价值。艺术教育中心付桂生的“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带领学生将京剧融入生活,勾连艺术语言、经济生活等不同领域,产生文化思考。
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肖薇在评议中表示,艺术课组的优质通识课程在关注文化土壤,激活“冷门绝学”、发扬中国文化力量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探索,未来应从培养学科思维、着眼长远价值、定位文化交流等角度进一步发展融合型通识课。
来自建筑学院的程晓喜、龙瀛、张利、武廷海分别就课程“极地建筑”“新城市科学”“城市人因工程学方法”“中国城市规划史”作分享。“极地建筑”是科研转化为教学的典型代表,将社会热点、探索精神、学科交叉等元素融于对极端环境建筑规划设计的探索。“新城市科学”侧重于人工智能等新城市场景下的建筑设计,目前正致力于填补国内相关教材的空白。“城市人因工程学方法”希望让大家真正实践和应用人因技术分析方法,为过往依赖主观经验的建筑设计任务提供支撑。“中国城市规划史”从文明角度和大处着眼,为同学培养开阔视野和穿越问题的能力,将稳中求进、不断革新。集成电路学院田禾的“纳米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跨专业合作等方面的课程设计经验和实验、论文复现等教学手段上实现有益探索。地学系刘竹的“可持续性科学”面对高比例的国际学生,注重对全球性问题的探讨和各地文化的关注。
建筑学院教授王毅在评议中表示,主题丰富、设计各异的课程都有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合作、推动科学与不同学科门类前沿跨学科交叉的共同特质,也应是通识课未来的努力方向。
机械系熊卓的“生物材料工程与器件”强调“全程探究”“辩论式教学”等,大量增加前沿研究成果的讨论交流。生命学院王田的“生物钟与健康”围绕“生物钟”延伸至代谢、认知等不同模块知识,巧妙融入了挑战度设计。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底骞的“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和人类健康”以地球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切入公共卫生,以公共卫生为载体展开批判性思维讲授。训练中心杨建新的“制造工程体验”面对庞大学生体量和多单元教学挑战,在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促进赛课结合等方面持续精进。训练中心汤彬的“实验室科研探究(1)”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广泛选择范围和跨学科可能。医学院冯坤的“神奇的大脑”围绕脑科学主线,集合多领域教学团队,为互动教学和多维视角培养提供支撑。
集成电路学院副研究员李铁夫在评议中提到,科学课组优质通识课不断因课制宜构建课程亮点,在助教梯队建设、教学形式设计、专业主线设计与跨学科交叉等方面互相提供了诸多启发,相信师生都能在专业之外有切实收获。
2021年以来,太阳集团tyc5997持续推进“优质通识课程建设计划”,首批和第二批共有91门通识课程入选。本次研讨会旨在为通识课教师沟通交流、互相启发搭建平台,进一步推动学科思维与教学经验的交互融合。
供稿:教务处
编辑:陈晓艳
审核:郭玲